当下什么玩偶最火?
那必须是小精灵怪兽形象的LABUBU呀!
虽然喜欢LABUBU的大多是年轻人
但这并不妨碍57岁的张卓惠
也想给LABUBU做“娃衣”
临安六园街上的一家编织小屋里,张卓惠戴着老花眼镜,全神贯注地跟着视频学习。“织了大半辈子毛衣、羊绒衫,这次我也赶个潮流,尝试着给现在流行的LABUBU织一件小毛衣!”说话间,张卓惠手中的棒针有节奏地舞动,毛线在指尖轻盈穿梭。她时而停下手中的动作,凑近手机屏幕,仔细端详视频里小毛衣的编织细节,“这针法看着有点复杂,不过难不倒我。”
用毛线做一些可爱的小玩意,已成为张卓惠和女儿的一种兴趣。在编织小屋的一角,摆放着许多精致的小摆件。有毛线钩织的小柿子,颜色鲜艳欲滴,精致可爱;还有用彩色毛线编织的小玩偶,圆溜溜的眼睛,小巧的鼻子,让人忍不住想要拿在手里把玩一番。张卓惠笑着说:“这些小东西都是我和女儿平时闲着没事的时候织的,别看它们小,织起来可费了不少心思呢。”
环顾四周,编织小屋里还有各式各样的手工桌布,每一张都针脚细腻,色彩搭配丰富,自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我是跟我的母亲学的,我的女儿也喜欢看我织东西,后来长大了,也跟着我学,那些小玩偶、小挂件什么的,她比我拿手!”张卓惠脸上洋溢着笑容,仿佛那些桌布的针脚里藏着无数温馨的回忆。
“你看这块桌布,是用麻线钩成的。”张卓惠轻轻抚摸着桌布边缘说,“当时我和女儿为了选到最合适的麻线,跑了好几家手工材料店,挑了好久,才选到几捆颜色正、质感好的麻线,满心欢喜地抱回了家。像这个花纹需要先钩一个短针,然后再绕线钩三个长针,最后再钩一个短针收尾……”张卓惠一边说着,一边比划着示范起来,她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麻线之间,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娴熟。
无论是精美的小鞋子,还是好看又实用的帽子围巾,亦或是可以装扮家居环境的桌布、餐垫,张卓惠做起来都得心应手。而关于她和编织的缘分,还得从她小时候说起。
“我们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过年能穿上一件新毛衣。”张卓惠感慨道,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母亲织的毛衣是冬日里最温暖的守护,因为母亲的好手艺,自己和姐姐们总是穿得格外漂亮。10岁左右,在母亲的耐心教导下,张卓惠开始学习编织。起初她动作笨拙,针脚歪歪扭扭,但母亲总是鼓励她,手把手帮她纠正。时光流转,她的手艺日益娴熟,可以独立编织各种简单物品。
1992年
为提升编织水平,张卓惠前往於潜,跟随经验丰富的师傅学习。学习并不轻松,师傅教学严谨,对针法和细节要求完美。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学习,从线材挑选开始,反复触摸、对比,了解不同材质、粗细线材的特性和适用场景,甚至常为掌握一种新针法反复练习到深夜。一年后,她掌握了编织技艺,机器和手工编织都游刃有余。
1995年
带着热爱与憧憬,张卓惠在杭州西溪路开了手工羊绒编织店。店内款式新颖,还能按顾客需求定制,生意很火,顾客络绎不绝。“那时候一天能卖50多件毛衣。”生意最好的时候,她每天都要9、10点才关门,关门后还要织、洗、熨衣服,一直忙到夜里一两点。
2002年
随着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张卓惠决定回到临安开展编织事业,在西苑路开了一家羊绒编织店,不仅可以机器定制,还增加了手工编织。店里的生意依旧不错,张卓惠还推出了免费教学活动。她在店里设置了专门的编织教学区域,教顾客们从“零”开始学习编织技巧。附近居民和老顾客们常常光顾她的店铺,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编织一边聊天,欢声笑语回荡在小小的店铺里,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不过,随着时代变迁,手工羊绒编织行业也逐渐“冷”了下来。2020年开始,由于电商和快时尚冲击,越来越多人选择购买现成衣物。面对生意下滑,张卓惠也曾迷茫无助,但对这份手艺的热爱让她不愿放弃。后考虑到经营成本,她将店铺从西苑路搬到六园街,新店铺虽然小,但她依然用心经营。“我坚信手工的东西有独特魅力和价值,总有人喜欢。”张卓惠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店,就这样静静地守着一针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