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入乡 | 蘧世豪:从做题家到解题家,95后交大硕士的田野实验
发布时间:2025-07-03

“人生有标准答案吗?”在浙江临安的青山绿水间,95后的蘧世豪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放弃商业航天领域的稳定工作,裸辞入乡创业,这个山大本科、上海交大工学硕士的选择,在旁人看来多少有些“疯狂”。但对蘧世豪而言,这是一场奔赴理想的旅程,是他在乡村土地上的田野实验。

一场理想主义的“裸辞”

蘧世豪在山大学的工程力学,在上海交大学的是流体力学,是标准的工科生。毕业后,他在商业航天领域,做市场营销和项目管理。但他一直就对政治经济学很感兴趣,也很关注乡村的发展。

对于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他有着自己的见解:建国以来,中国的八次危机转嫁到乡村,才使得城市产业资本实现软着陆。而青年入乡,某种程度上又是在解决当前社会就业问题,不仅是乡村需要青年,青年更需要现代乡村。

所以,在2023年1月,当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征求意见的消息弹出时,他就像突然被接通了电路,辞去年薪可观的工作,一头扎进浙江乡村。“当时整个人很兴奋,读书时关注的乡村课题突然有了落地的可能。”蘧世豪回忆道。

当他把辞职的决定告诉家里,在温州老家的父母也很尊重他的选择。他也安慰母亲,如果这个项目没干成,他就回去上班。蘧世豪说:我们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或失败不是衡量人生唯一的标准,重要的是我们做了自己想做且绝对不会后悔的事情。

一次负债40万的“拓荒”

万事开头难,蘧世豪跑遍两个村庄,用三个月时间用三万字策划案开始了“整村运营”的实践;缺乏经验、缺少资源、被施工队“割韭菜”、和团队小伙伴“散伙”。最窘迫时,为了尽可能推进两个村的工作,他整周在上海、温州、杭州马不停蹄地奔波。

“其实现在最缺的还是钱。”蘧世豪掰着手指算账:山居小院的改造已投入30万,组建团队和另一个村的民宿和营地运营项目还需50万启动资金。这个曾在实验室里做精准物理模型仿真计算的理工男,为整村项目当上了“推销员”。

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蘧世豪自己开始做搬运工、粉刷匠、砌砖、搞木工......父母看到他辛苦,也自愿成了最坚实的“免费劳工”,60岁的父亲肩挑十几吨石子修筑护坡,母亲在荒山上开垦出半亩菜地。去年10月,当老两口看着脏乱差的小院叹气时,蘧世豪第一次感到“自闭”:“我以为自己在做一件对的事,却让家人跟着吃苦。”


但好在,古树林下的山居小院现在已经完成了主要的改造工作,也有了一些可以出片的场景。在异乡的桃花源,蘧世豪站在刚挂好“山禾湖”木牌的小院里,身后是父母用旧陶罐种的花,这里成为了他们第二个家。

一个扎根乡村的振兴梦想

2023年5月,蘧世豪成立“集智兴村”,意图打通乡村资源、产业、人才的壁垒,发展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他的努力也是无数入乡青年的缩影:为资金、为人才、为成熟的运营范式,因为整村运营这条路不容易,到了现在,他还没有稳定的收入。


入乡青年需要托举,中国乡村也需要托举。“有人觉得高材生返乡是大材小用,但等着做科学家的青年有一把,愿扎根乡村的却没几个。”这位温州青年的话语里沉淀着故乡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这种孤勇的背后,是对自我以及对这项事业的社会价值认可。蘧世豪在泥土中栽下另一种可能——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每颗不甘苟且的心,都能在广袤乡野找到破土而出的春天。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    编辑:黄晓强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临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临安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71-6371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