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中,总有一些人以脚步传递温情,用双手汇聚希望。青山湖街道案山社区社区工作者应宇松,这位扎根社区长达八年的“守巷人”,将自己的身影化作穿梭于楼宇间的春风,凭借日复一日的贴心服务,在邻里心间精心编织起一张温暖的网。
“李阿姨,遥控器电池给您捎上来了!”“王师傅,下水管下午就修!”“罗姐,经费材料备齐了,下午两点服务中心见!”应宇松的手机,总是24小时在线,他的一天,由无数个看似微小却充满温度的片段拼接而成。八年来,他以“小应”这一亲切称呼,成为邻里心中“随叫随到”的家人。那些琐碎的叮嘱、及时的回应以及深夜的奔忙,皆是他写给社区最深情的“情书”。
当社区启动加装电梯工程时,面对居民们多样化的需求,应宇松创造性地提出“阶梯补偿+透明设计”方案,力求在政策框架内平衡各方利益。尽管该方案最终未能落地,但他无数次上门协商、反复修改方案的身影,已然化作居民心中“有担当的应主任”形象。
社区引入智慧服务平台本是一件利民好事,却无形中为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老人筑起了一道“数字围墙”。应宇松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问题,积极推动“双轨服务制”的实施,线上平台高效运转,线下“便民服务卡”同步暖心推行。他亲手设计的卡片上,印着醒目的“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承诺。这张卡片,连同他“小应”的亲切称呼,成为社区长者们最安心的依靠。
在应宇松看来,社区管理并非冰冷的条文规定,而是关乎居民日常冷暖的“精细活”。环境卫生、垃圾分类、设施维护、停车管理……每一件事,他都倾注了大量心力。面对老小区电动车充电难、隐患大的问题,他既坚守安全底线,又积极探寻解决方案。通过召开居民议事会,广泛集思广益,最终促成统一停放区与充足充电桩的落地,赢得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居民们纷纷称赞:“小应这活儿,干得比自家装修还上心!”
面对社区治理的新挑战,应宇松推动设立小区“吴越明理亭”,搭建起一个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社区治理“主角”的平台,畅通了民意反馈渠道,有效整合了社区资源。当被问及为何坚守这份辛劳的工作时,他微笑着说:“社区工作不是‘管人’,而是‘聚心’。”
“社区工作虽然平凡,但看到居民们脸上的笑容,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时光飞逝,八年间,应宇松从一名青涩的社区工作者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基层骨干,八年的光阴,不仅记录了他在平凡岁月中付出的点滴努力,也见证着他对社区工作的热爱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