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持续降雨为临安带来充沛水量。临安境内有一些山塘水库,在雨汛期,坝顶自然流溢,迎来“颜值巅峰”。库水溢过坝顶形成跌瀑,如白练垂天,云雾与水汽交织,波光与山色相映,勾勒出一幅灵动秀美的山水画卷。美景背后,是怎样特别的工程设计?水利工作者又是如何遵循自然规律让这些水利工程更具生态之美?
西关与甘溪水库
上世纪双曲拱坝代表作
西关水库记者 王冲 摄
打理着天目山镇一家民宿的“土著”刘超平对周边美景了如指掌,包括西关水库。“这个水库存在几十年了,开车从盘山公路经过,远远就能看见水库溢流成瀑,那一泓碧水映衬青山,太美了。”刘超平说。
刘超平用无人机拍下了雨中的西关美景:山与水协奏高山流水,绿水青山笼罩在烟雨蒙蒙中,瀑布如水墨画般如纱如梦,光影间一道彩虹横空出世……
这也给西关美景打上了一个问号——临安有141座水库,957座山塘,为何西关水库与众不同?一名老水利人、区水利水电局苕溪流域所副所长韩德焱说:“这不是自然的风景,是临安老一辈水利工作者的杰作。当年设计这个水库大坝的工程师们大多作古,仍在世的也90岁以上了。”
“临安的绝大部分山塘水库都是土坝,像西关水库这样的双曲拱坝很少。双曲拱坝一般建造在地质条件好、岩基出露、河道狭窄的峡谷型河床上。当年的水利工程师们,为了节省国家物资,精打细算,设计建造了西关水库。”翻开厚厚的蓝皮《水利志》,韩德焱找到西关水库的介绍。西关水库始建于1970年9月,于1975年3月完工。建造之初主要为了灌溉和发电,灌溉面积5000亩,水电装机容量895千瓦。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灌溉和发电的功能逐渐弱化,西关水库废除了发电功能,改为下游14000人的饮水水源。
双曲拱坝有其特殊的建造条件和优势,首先地质条件要好,虽然设计、施工难度大,但比单曲拱坝节省水泥、抗大洪水能力更强。在临安,还有没有类似西关水库这样能看瀑布的双曲拱坝呢?“有,建成于1982年的於潜镇甘溪水库,坝高41米,也是双曲拱坝,坝顶自然溢流。后来建造的华光潭水库、双溪口水库泄洪也很壮观,坝高比西关还要高。”韩德焱介绍。
不过能在瀑布顶部、腰部分别进行近距离欣赏的,还属西关水库。但需要提醒的是,水库并非旅游景区,水库大坝为非开放区域,严禁村民与游客进入水库大坝游览、拍照。目前,天目山镇已对有安全隐患的路段进行封闭。
双溪口水库
混凝土重力拱坝之“扛把子”
双溪口水库
临安,到底还藏着多少这样的“秘境”?让我们来到历时5年建成、于去年通过下闸蓄水验收的双溪口水库,它是全省首座重力拱坝中型水库、省“百项千亿”项目之一。什么是重力拱坝,和前面说到的双曲拱坝有什么区别?
区水利水电局规建科科长梁峰当年参与了双溪口水库工程建设,他介绍,重力拱坝是一种融合了重力坝与拱坝力学特性的复合型坝体结构,一方面利用拱的力学特性将上游水压力通过拱圈传递至两岸山体,另一方面坝体自身依靠重力抵抗滑动和倾覆,兼具稳定性。“相对于双曲拱坝坝体,混凝土重力拱坝应力水平及拱端压应力均较低,对坝址区的地质条件适应性较强。”
双溪口水库选择重力拱坝的原因还在于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及当地建筑材料的考虑。“我们从项目建议书、可研、初设三个阶段对坝型作了多轮的比选论证,当时可选择混凝土重力拱坝、混凝土重力坝和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三种坝型,最后根据实际情况认为混凝土重力拱坝是最优选。”梁峰说。
将时光倒推70年,上世纪50至60年代起,临安与全国水利建设浪潮同步,以粘土芯墙土坝为主要坝型,用夯土、石料与人力筑起防洪抗旱的“基础防线”。受制于当时材料与技术局限,这类坝体依靠“宽厚体量+粘土防渗层”抵御水压。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迭代,2005年,华光潭水库建成,是当时临安投资最大的水利建设工程,采用抛物线型双曲混凝土薄拱坝,总投资10亿元。2024年,双溪口水库建成,成为浙江省首座混凝土重力拱坝的双溪口水库,其通过将重力坝的稳定特性与拱坝的应力传递优势深度融合,在狭窄河谷中实现“借山之力”,标志着临安水利工程迈入智能化、精细化时代。
从“人力夯筑、就地取材”到“数字建模、智能施工”,从被动防洪到防洪、供水、生态、景观多功能协同,临安山塘水库工程的演进史,正是中国水利技术突破与质量跃升的缩影。这些“山间明珠””的一次次形态蜕变,不仅贯通着生态脉络的一个个关键节点,更见证着水利工程技术跨越70余年的革新之路。
记者 孙梦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