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平台建设再攀高峰!我区新增8家全省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5-06-13

近日,浙江省科技厅发布《关于公布2024年全省重点实验室认定结果的通知》,由我区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牵头、参与建设的8家全省重点实验室获批认定,其中在临高校牵头建设的4家、在临企事业单位参与共建的4家。至此,自2023年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以来,我区已累计获批认定17家全省重点实验室,其中牵头建设的7家、参与共建的10家,标志着我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

001.png

全省农林生物质绿色低碳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农林生物质绿色低碳利用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两山转化”的重要途径。围绕农林生物质绿色低碳利用技术开发建立系统化的科技攻关平台,为推动我国农林生物质绿色低碳加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服务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实现“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等具有重大意义。全省农林生物质绿色低碳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庆丰领衔,聚焦木竹材绿色低碳加工与新材料、农林生物质基复合材料和农林生物质精细化工等研究方向,在整合校内原有浙江省木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林业生物质化学利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以农林生物质绿色低碳高值利用为枢纽,联合浙江杭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农林生物质绿色低碳加工、高值转化和产品研发为目标,创建木竹材微纳结构解译理论、明确生物质材料异质界面调控机制及构效关系、突破绿色低碳加工技术、研发高附加值产品,促进农林生物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验室将努力成为全省农林生物质绿色低碳利用领域的科创高地,着力建设成为农林生物质领域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能级科创平台。

图片

图片01png.png

全省农林生态系统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

农林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是实现国家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压舱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升森林增汇能力和农业减排潜力,促进农林业长期碳封存,核算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探寻低碳发展路径,已成为制约农林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亟需研发农林业固碳减排理论与技术,推进提质增汇与降碳减污协同发展,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贡献关键力量。全省农林生态系统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由浙江农林大学周国模教授领衔,聚焦国家双碳重要战略目标,在整合原有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基础上,联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展 “农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机理与动态监测、农林生态系统增汇减排与生物碳封存技术、农林业碳足迹溯源解析与低碳发展机制”研究,形成我省乃至全国固碳减排研究高地和产业推广示范标杆。

全省高等级生物安全与生物医药转化重点实验室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带来的高等级生物安全问题是新时期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高等级生物安全建立系统化的科技平台,对于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有着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全省高等级生物安全与生物医药转化重点实验室由陆绍红研究员领衔,聚焦高等级生物安全与生物医药转化两大战略需求,在整合校内原有浙江省医学生物工程疫苗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实验动物与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以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为枢纽,联合浙江普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余杭生命科技协同创新与转化研究院,以应对重大疫情主动防御、推动相关生物医药的转化为目标,构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鉴定预警、感染模型、防治技术、疫苗药物一体化技术体系。实验室将努力成为我国生物安全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高地和生物医药转化平台,全方位助力我省生命健康高地和国家生物安全战略建设。

图片02.png

全省炎性慢病药物发现与安评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炎性慢病为慢性炎症介导的重大慢病,包括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在我国尤其是浙江省的发病率持续升高,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全省炎性慢病药物发现与安评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校内原有的省重点实验室基础上整合重组,依托单位为杭州医学院(主要承建部门包括药学院、国家(浙江)新药安评中心和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共建单位为温州医科大学和杭州百诚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主任为梁广研究员。实验室从慢性炎症入手,揭示重大慢病的炎症病理机制,寻找相关疾病的新靶点和新药物。该平台的建设将有力推进“健康浙江”战略规划,有助于构建针对重大炎性慢病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新平台。

全省重点实验室是浙江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国家战略和打造浙江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策源地并举的高能级科创平台。下一步,我区将全面贯彻落实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依托全省重点实验室等载体聚焦我区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创新链关键技术开展协同攻关,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教科人一体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    编辑:黄晓强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临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临安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71-6371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