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战队”有多强?探秘临安生态卫士的“赛博日常”
发布时间:2025-06-06

“太高效了!”随着杭州市生态环境局通用大模型在行业环评领域的应用落地,临安同步解锁生态治理“新姿势”。5日举行的“天目生态・AI护航”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现场,一系列前沿科技与暖心服务集中亮相,生动展现了数字治理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

在“环企直通车”服务专区,於潜逸逸工业园区某企业负责人陈钰,现场体验了“排污许可AI+”系统的高效便捷。通过接入Deepseek大模型,企业只需上传环评报告,系统即可自动解析工艺特征、产排污节点等核心要素,5分钟内生成规范化申报材料。企业动动鼠标,直接复制对应字符至国家排污许可信息平台并确认,即可完成申报。

“以前委托第三方需要1-2周,现在自己操作十几分钟搞定,还省了几千元服务费。”陈钰感慨道。据测算,该系统信息匹配度达95%以上,可帮助企业节省90%的申报成本,并通过加速办证,实现了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办理的无缝衔接。

“企业常因申报流程和内容复杂而困扰,AI系统就像‘专属文秘’。”市生态环境局临安分局行政审批科科长陈峰介绍,依托国产开源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建构的“专属知识库”,系统可根据环评报告,自动进行智能解析,提取识别工艺特征、产排污节点等核心要素,“分钟级”生成规范化申报材料,让申报更加便捷、审批更加高效。

活动当天,市生态环境局临安分局执法人员联合志愿者开展的天目溪巡河行动中,另一批“黑科技”强势吸睛——搭载着检测设备的无人船破浪前行,每隔150秒就会将检测数据传输至后台,无人机按照预设航线巡航,一旦发现河道违建、排污口异常等问题,便自动生成定位坐标并推送至执法终端。地下管网中,管道检测机器人携带高清摄像头,深入窄小管道,让暗涵渗漏、管道破损等“地下顽疾”无所遁形。面对交错复杂的河道环境,这批智能“铁军”联合人巡兵分四路,高标准执行着水面漂浮物、排污口水质、实时监测水质等任务,执法人员只需在岸操作就能实现“空、地、水、管”的立体式巡查。

而这样的“赛博执法”已经成为了临安生态治理的日常。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临安分局积极探索无人机、在线监测等技术在环境执法、污染治理等多领域的应用。通过“天目慧眼”高空瞭望、雷达扫描、走航车、无人机监测、巡查等立体巡查的方式,显著提升了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现精准度与处置效率。

除了科技赋能,市生态环境局临安分局还通过“环企直通车”,打造“15分钟环保服务圈”,为生态治理与服务添彩。依托“企业点单、镇街派单、部门接单”模式,部门将服务延伸至镇街和工业园区,为环企提供“全链条”需求响应,同时通过每季度举办“环保开放日”,组织企业参观标杆治污项目等形式,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推动实现企业环保问题“发现-解决-预防”全周期管理和镇街(园区)环保合规率、企业满意度的有效提升。

“我们既要当好‘监管者’,也要做好‘服务者’。”市生态环境局临安分局党组成员梅成效表示,近年来,通过“党建红+生态绿+科技蓝”三色融合,临安初步形成了“党员带头探路、AI技术破题、基层服务深耕”的治理模式。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临安分局将继续深化“绿水青山卫士”党建品牌,全面推进装备迭代更新,以数字赋能提升执法效能与服务质效,让生态治理更智慧。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临安分局

还有一封写给广大市民的信

一起来看吧

↓↓↓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临安分局

致全区市民朋友的一封信

各位市民朋友:

你们好!

近年来,临安区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开展垃圾分类、五水共治、蓝天保卫战等美丽临安、美丽浙江建设活动,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临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美丽浙江建设,就在你我身边,知道一项也是知道。

●河道保洁、巡河护河就是“五水共治”;

●工地洒水、推广新能源汽车就是“蓝天保卫战”;

●垃圾分类投放清运、对废纸板回收再利用等,就是垃圾分类;

●拆除违章建筑、老旧小区改造、外墙整治、村庄清洁等,就是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

▷绿色生活行动,你我齐心协力,参与一项也是参与。

●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和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就是参与绿色出行;

●厨余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废旧报纸、矿泉水瓶等可回收物,就是参与垃圾分类;

●及时关闭水龙头、电器电源,就是参与节水节电;

●爱惜粮食、按需点菜,就是参与光盘行动。

当前,浙江省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正在火热开展,如您接到“0571—12340”的电话请勿挂断,请您耐心接听。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新时代美丽临安、美丽浙江的建设中去,在践行绿色生活的行动中,努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确保环境质量更好、自然生态更美、绿色发展更优!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临安分局

2025年6月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    编辑:黄晓强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临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临安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71-6371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