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遗产”!临安如何激活农文旅融合新IP
发布时间:2025-05-30

随着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临近,大会分会址天目未来谷项目竣工在即,这座集会展、生态度假酒店于一体的研学度假综合体预计年引客40万人次。毗邻的天目窑遗址群,如何借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之一。

早在2013年,国务院公布天目窑遗址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目窑遗址群分布于临安中部的於潜镇(原凌口乡、绍鲁乡)和天目山镇(原西天目乡)境内,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27处窑址星罗棋布,勾勒出南宋时期“天目瓷”盛极一时的产业图景。

图片

在区人大代表陈建军看来,天目窑遗址群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地理范畴——其烧制工艺尤其是黑、酱釉瓷的制作代表了同时期民窑的较高水平,天目窑烧制的瓷器更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外销瓷器之一,成为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历史见证。但是当前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遗址开发也尚未与周边农业、旅游业形成联动,届时“近在咫尺”的天目未来谷日均数千人次的潜在客流能否成功转化为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的动能,还有待考察。

如何让千年窑火照亮乡村振兴之路?陈建军代表领衔带来了《关于推进天目窑遗址群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他认为,目前,遗址群的断代研究仅依赖有限发掘成果,天目瓷从原料开采到烧制技艺的全流程仍存诸多谜团,制约了文化IP的深度开发。而展陈体系的薄弱,更使得天目窑“养在深闺人未识”,难以在文旅市场中形成辨识度。

图片

为此,陈建军建议在遗址保护与文化展示层面,加快对未发掘窑址的考古工作,通过系统性发掘精准定位遗址的产生、兴盛及衰退年代,全面梳理天目瓷生产制造的全流程工艺,为后续天目窑盏古法工艺复原及文化开发利用筑牢根基。同时,加大现有谢家村天目瓷陈列馆建设投入,扩大展馆规模、丰富展陈内容与板块;或结合天目未来谷项目,打造现代化、全面化、规范化的天目窑文化体验馆。“希望通过场景复原、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千年窑火从‘地下’走向‘地上’。”陈建军说。

谈及产业融合路径,陈建军还提出了“串珠成链”思路:将天目窑考古遗址公园与天目未来谷打造成“文化探秘+生态度假”组合景点,设计“遗址参观——工艺体验——文创定制”的沉浸式研学线路,纳入中小学生研学实践体系,并通过建立研学基地、开发文创产品、举办特色活动等方式深化农文旅融合,将天目未来谷的潜在客流转化为文化传播力与产业消费力。

图片

“从考古实证到文旅体验,再到产业联动,希望天目窑可以‘破圈’。”陈建军的建议为天目窑遗址群的活化利用勾勒出“保护——展示——融合”的路径,期待这一千年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中重焕生机。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    编辑:黄晓强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临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临安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71-6371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