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象鼻兰迎来盛花期,紫白相间的花朵,有序排列在长长的总状花序梗上,宛如一个个美丽的“小仙女”,分外美观雅致,成为夏日里一道独特的生态景观。象鼻兰是中国特有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此次盛花期的出现,也标志着象鼻兰抢救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植物大熊猫”特征独特
象鼻兰是兰科蝴蝶兰属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因其蕊喙狭长,形似象鼻而得名。象鼻兰肉质气生根绿色,茎极短,通常有1-3片叶子,叶片倒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先端圆钝,基部具关节。总状花序上排列着8-25朵小花,花白色,萼片和花瓣上面具紫色横纹,形态优雅。象鼻兰的生长环境极为苛刻,据浙江农林大学夏国华老师介绍,象鼻兰主要附生在银杏、山核桃、山茱萸等古老的大树上,对生态环境、空气湿度及共生真菌依赖性极强,野生种群数量极其稀少。每年6月至7月是象鼻兰的花期,此次盛花期植株数量较往年明显增加,为科研监测和公众科普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抢救性保护行动成效显著
由于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及象鼻兰自然繁殖能力低下,象鼻兰野生种群稀少。2014年起,浙江清凉峰保护区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开展象鼻兰抢救性保护工作,先后开展象鼻兰野外资源调查,象鼻兰种子萌发试验、种苗繁育及野外回归等系列抢救性保护工作,目前已人工繁育象鼻兰种苗6000余株,先后在清凉峰保护区周边及宁波、安吉等适宜象鼻兰生长区域野外回归2000余株。值得一提的是,野外回归的象鼻兰植株,已自然授粉结实,象鼻兰野外回归取得良好成效。
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清凉峰保护区依托数字化监测平台,对象鼻兰的生长环境实行全天候监测,逐步掌握其传粉机制和生态需求,为后续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保护区还通过社区共管模式,引导周边村民参与巡护,减少人为干扰。
“象鼻兰的复苏是生态修复的缩影,”清凉峰保护区工作人员指出,“未来我们将继续开展珍稀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工作,推动更多濒危植物脱离灭绝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