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浙江农林大学森林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里,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崔富强正带领团队人员开展野生蓝莓研究工作。不久前,崔富强教授团队的“一种欧洲越橘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方法”专利技术转化成“真金白银”,以100万元的金额转让给温州金恩食品有限公司。
说到欧洲越橘,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为何物,实际上,欧洲越橘与大众熟知的蓝莓同属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欧洲越橘是一种原产北欧的、具有极高保健价值的野生蓝莓,含有30多种花青素,是公认的花青素品质最高的野生蓝莓,被广泛用于医药保健产品,市场需求量巨大。”崔富强教授介绍,欧洲越橘是森林野生植物,人工繁育效率低,扦插很难成活,这导致欧洲越橘花青素的价格居高不下。
为了降低欧洲越橘花青素的价格,崔富强带领团队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扩繁栽培体系,提高产量;二是建立生物反应器,实现批量合成。历时3年左右的时间,崔富强教授团队最终完成技术攻关,成功建立适用于欧洲越橘高效愈伤组织再生体系,并建立了花青素生成细胞系,为欧洲越橘良种扩繁和花青素生物工厂的建立提供基础。该成果也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并吸引了新西兰和意大利的科研人员开展合作研究。
此次花费100万元“买”下崔富强教授团队专利的温州金恩食品有限公司就对野生蓝莓的康养价值非常感兴趣。先前他们以当地野生蓝莓(乌饭树)为原料生产的江南特色传统食品——乌米饭,在市场上颇受欢迎,然而在开展乌饭树种植时,却遇到了麻烦。其种植的500亩乌饭树出现了树苗生长不均的情况,部分植株光开花不长叶,叶片产量难以满足生产需求。这些只顾“独自美丽”的乌饭树苗让温州金恩陷入困境,如何获得更多的乌饭树叶片成为难题。
企业端存在产业化技术瓶颈,科研端具备成果转化能力,金恩食品在对接崔富强教授团队后,看中了团队在野生蓝莓研究上的成果与潜力,决定携手合作。双方除了开展优良品系的选育,还将“欧洲越橘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方法”技术应用于乌饭树,成功实现了优良品系的快速扩繁。二者的合作,将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实现精准匹配,打通了技术落地的关键路径。
长期以来,“专注科研”与“推动转化”的矛盾始终是科研人员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成为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瓶颈。崔富强教授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逻辑在于“实用价值”——高校科研工作者应该了解市场需求,创造具备高价值、可落地的科研成果,为转化工作提供持续动能,否则成果转化只能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金恩食品相关负责人表示,“欧洲越橘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方法”成功应用于乌饭树种植,在优化栽培技术、加速生产扩繁、精准品种选育及强化企业核心技术壁垒等方面都展现出显著效能。这样的成果转化既扎根于扎实的科研理论基础,又充分契合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所以企业愿意为此“买单”。
在2025年临安区知识产权宣传周高价值专利转让专场活动上,崔富强教授团队的这项专利和另外2位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的2项专利成果都实现了成功转让,3项发明专利总计320万,真正实现了“落地生金”。
“摸清家底,挖掘一批具有市场价值的存量专利是推动专利转化运用行动的前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监督管理科储珊表示,科技创新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实验室内的技术突破,更需通过成果转化形成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动能。当前,部分专利因缺乏应用场景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如何打通专利从“技术储备”到“产业价值”的转化路径,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化赋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为抓手,开展专利盘转相关工作,并围绕知识产权“创运保管服”全链条改革工程,实施了专利培育“滴灌计划”、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一系列措施。截至目前,共盘活沉睡专利1326件,推动专利转让与许可1596件,达到历史新高。
“专利作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纽带,既承载技术突破的原始价值,又锚定市场应用的商业前景,是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跃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储珊表示,接下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将继续立足临安实际,挖掘培育高价值发明专利,全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和专利成果转化运用,以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赋能主体创新,以高效率转化运用激活产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