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麦浪和蛙声为“伴侣” 来太阳喝杯“稻香咖啡”
发布时间:2025-05-21

冲一杯咖啡,到阶梯阅览室把自己嵌进“书山”。窗外布谷催耕、明田蛙声、风吹麦浪、悠然南山……

尽管还没有开张迎客,但临安区太阳镇的“稻香咖啡”注定出圈的网红气质已经藏不住了。

随着越来越多新农人“上山下乡”“两进两回”,如今的田畈垄头已鲜有披蓑驱犊的传统农耕景致,上新的是书香和咖啡。

“稻香咖啡”出自“稻香客厅”。“稻香客厅”是太阳镇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的成果呈现和落地场景之一,是太阳镇展示农业强镇的一个综合性窗口。在“稻香咖啡”的隔壁,还有共富工坊直播间、稻耕文明展示区、当地名优农产品展销区……

喝完咖啡,去太阳镇的田间走走,感受遍布在纵横阡陌上的现代农耕。

在上庄村,农机综合服务中心的新农人余岳峰正将刚刚收割的小麦、油菜籽分类烘干,存入中转粮仓;不远处的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告别了弯腰刈麦古老农作方式转型为“新时代农民”的黄建明正操控着流水线,将运抵于此的麦秸和油菜秸秆粉碎送入发酵仓;在发酵仓的出货口,自卸农用车正忙着“取货”,把发酵熟透的育秧基质送到育秧中心;在育秧中心附近的稻香博士工作站,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专家和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的水稻博士们正在指导种粮户将遴选出来的优品稻种拌进育秧基质,送入育秧房。

太阳镇串联相关经营主体,打造粮食综合性服务平台,为全镇及周边镇村农户提供集“耕、种、管、收、烘、加工、存储”等于一体的农业生产综合服务。

太阳镇农业的链式协同,恰是太阳镇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的初衷和目标。

2023年以来,太阳镇从补链、延链、优链、强链入手,积极推动省级水稻生猪特色农业强镇向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焕新进阶,通过示范引领乡村共富“稻路”,带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结合“两非”整治,太阳镇累计对1600余亩农田实施提标改造,打造一批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着力提升全程机械化农机化服务水平,全镇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农事社会化服务率达到98%。

该镇还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开展优质太阳米良种筛选,面向特定人群推出了宜糖、降脂、高锌和高铁等功能性大米。实施“稻鸭”“稻蛙”“稻鳖”“稻虾”等综合种养模式2800余亩。“稻渔共生”综合利润比水稻单作亩均增收2500余元,提高1倍以上。

除了优链、强链,太阳镇还着力补链、延链。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占地4500平方米的秸秆综合利用服务中心,采取堆肥发酵技术,将本地区农作物秸秆、山核桃蒲壳、畜禽废弃物等转化成有机肥料、育苗基质等,解决了自古以来焚烧秸秆的难题,极大促进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机种植和化肥农药减量化使用。

太阳镇坚持“优产”“畅销”两手抓,结合省级“百村万户”增收促富试点项目,以党建引领,联合10个村组建“太阳新公社”,联营销售太阳米、太阳鸡等特色农产品,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增收渠道。

同时,围绕太阳米等特色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年糕、米酒等稻米加工业,拉长加粗产业链条,带动农业产业外向化、特色化发展。

推进集数字直播、电商创业、农产品展示、稻文化展陈等“产学研”一体建设,布局彩色水稻种植和大地景观,开展稻米研学活动,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

“一粒太阳米,一颗太阳心,一抹生态绿,一条共富路”。太阳镇正以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为契机,聚焦标准化生产、循环化利用、精深化加工、社会化服务,全力打造山区稻米全产业链先行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    编辑:黄晓强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临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临安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71-6371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