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虽然和其他人在同一片天空下,却独自闪烁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当特殊教育学校的一位自闭症孩子对叶慧乐说“我好喜欢你呀姐姐”,叶慧乐眼里泛起了泪花。“要走进他们内心很不容易,第一次来的时候,他们是抗拒的。现在能听到这些话,真的是太高兴了。”
叶慧乐是杭州医学院临安校区的在读学生,也是学校白衣轻骑兵志愿服务队的一名成员。这支服务队目前有50多名成员,在指导老师汪志诚的带队下,两年多来已经10余次前往临安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志愿者活动,也因此慢慢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
“我们组织音乐疗愈、手工制作、健康展演,通过这样一些非语言的干预方式,对他们的社交、情感、认知、语言及身体协调等领域提供支持。”汪志诚说道,成立这支志愿服务队的初衷是关怀住院儿童、留守儿童、特殊儿童等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作为一名大学美育教师,在多次公益活动后,他发现这一群体中有不少孩子艺术天赋突出。
“比如说有些孩子画画很好,有一个小男孩办了自己的画展,他画得非常好,我觉得不亚于美院学生,他跟我说梵高、莫奈,滔滔不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给了汪志诚十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原来陪伴型的志愿活动中,打算再加入艺术特长的培训。“我们医学院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能为这些孩子作指导,孩子们对色彩的敏感性很强,在艺术方面上手很快。”
区特殊教育学校德育主任胡丹说,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到关心残疾人儿童的队伍中来,增加了互动和交流,对孩子们的成长很有好处,“我们学校很多孩子需要老师的时刻看护,走到校外活动有现实困难。但他们确实需要社交,需要接触新鲜事物,非常欢迎志愿者来学校。”
杭州医学院还有一支“萤火助行实践队”,也吸纳了5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从今年年初开始,在区残联的协调下,深度参与各类助残项目。不久前,萤火助行实践队前往太湖源镇众社村党群服务中心、锦城街道残疾人之家,指导残障村、居民学习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一套八段锦。
尹思源是康复专业的一名在校生,他注意到现场一名残疾人有些不一样,原来这名残疾人同时也是抑郁症患者。在一招一式的教授中,两人慢慢熟络起来。“我在交谈中了解到,他以前花了不少钱去医院做心理治疗,仍然走不出抑郁。这次打八段锦他接受度很高,我也更加觉得我们的关爱应该融入日常。”活动结束时,残疾人之家的负责人握着队员们的手,真诚邀请他们多来回访,这让志愿者们做公益的心更加坚定了。
上个月他们还去了於潜镇同舟残疾人之家,组织残疾人一起做风筝。“我们在设计心理康复活动的时候,考虑到讲理论的意义不是很大,所以着眼于给他们真正的关心和和谐的相处。”带队老师、杭州医学院医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全科医学素养教育学院)教师谢宜静说,对于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关怀能力,助残社会实践是一个非常好的路径。在对接活动落地过程中,团队还得到了临安区残联的大力支持。“残联帮助我们落实活动地点,安排我们与安装队一起入户,看到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我们才知道浙江省在残疾人帮扶工作中,有这么多创新举措。”
青春热血,在高校涌动。不久前,在区残联牵头组织下,“天目助残·共融共富”临安区高校助残志愿者联盟成立仪式在杭州医学院临安校区举行,杭州医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杭电信工、浙江警察学院等四所高校代表接过旗帜,多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蓄势待发,将逐一领办由区残联量身定制的各类助残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与阳光能量,在助残服务中架起了温暖的桥梁,点亮更多残障人士的生活之光。
今天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
助残是一种持久不断的行动
让我们用理解和尊重化解障碍
让关爱和温暖照亮每一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