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的漫漫征途上,当用心血浇灌热爱,就会在专业领域绽放光芒。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名用三十载时光探索森林奥秘的守护者——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王文杰,他怀揣着对森林生态研究的赤诚之心,跨越千里,从东北的广袤林海,来到浙江天目山的葱郁秘境。
“今天我们一个重要的任务是采集亚热带典型森林的土壤样品,我们将使用这些土壤通过室内分析,揭示森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碳汇及其养分保持功能的耦合机制。”王文杰作为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生态学科的负责人,带领学生踏入天目山,开启了一场科研调查。
近30年来,王文杰深耕森林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植物多样性与碳汇、城市生态学与城市森林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我全职调入浙江农林大学前,就曾专门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考察过。”王文杰介绍道,“我国人工林面积多达13.14亿亩,位居世界之首。然而,人工林的生态服务供给能力及其稳定性,相较天然森林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提升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答案也许就藏在天然森林中,这便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天目山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其保护区早在1956年便被列为禁止采伐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严格的保护措施,使得这片森林成为亚热带经济发达地区极具研究价值的样本,也为王文杰的科研工作搭建起理想的平台。
“去年,我的团队申请下来了树种菌根类型对土壤碳汇功能影响机制研究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并在天目山选定3个1公顷的样地展开深入研究。我们计划对比天目山原始森林与其他地区森林的生态驱动机制差异,这项研究成果,将为现有低效次生林的科学管理与功能提升提供重要依据。”王文杰说。
曾长期扎根东北开展科研工作的他,对天目山森林重要性的认知有着独特视角。他在东北森林研究中发现,过去半个多世纪,森林平均高度从20多米降至10多米,导致森林在缓解气候变暖、抵御极端天气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大幅减弱。“这与天冷盖棉被的道理一样,当森林的厚度很厚的时候,就能够在天冷的时候给地球保暖,而在天热的时候能够维持更长时间的低温环境。”
素有“大树王国”美誉的天目山,给王文杰带来诸多惊喜发现。他通过研究证实,高大乔木及其构建的垂直结构多样性,对生态服务功能贡献卓著。天目山最高的树木可达60米,冠层优势树种平均高度约30米。而且,大树密集区域的土壤,往往具备更强的碳汇能力与生态服务供给功能。“这里的土壤与东北黑土颇为相似,从颜色到容重都有共通之处。在我看来,天目山土壤的容重甚至比黑土更低,这充分表明其土壤质量绝佳,也彰显了天目山自然生态系统的珍贵价值,是大自然馈赠的财富。”
在科研工作中,王文杰不仅是探索者,更是引路人。对此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明山深有感触:“跟随王教授完成各项科研调查后,我深刻认识到这项工作意义非凡。老师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激励着我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研究。”
王文杰表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站点之一,未来有望成为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典范研究案例。近年来,依托浙江农林大学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良好的合作基础,这里也将打造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用于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为国家培育更多生态领域的专业人才,持续为森林生态研究注入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