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指南村山路古道的那一刻,满目新绿扑面而来,心肺肝脾像被这片绿海神速洗涤了一遍,从里到外都透着冰清玉洁的清爽。
从都市的尾气雾霾中逃匿到浙西山坳里来,原本是为了体验临安民宿,寻找儿时起就有过的田园梦。未曾想,还没饮过柳溪江的水,尚未吃到天目山的笋,反倒先被指南村的绿微醺迷醉,迈不动脚步抬不起腿,只想枕着这片绿睡去了。
几年前,其实来过指南村,只是那时并不知道这个村落的名字,也没有刻意想了解这是什么地方。几个朋友在一个临安籍文友的陪同下来到这里,只是想寻找一份远离尘世的清静。显然,文友觉得这个与世隔绝的山间村落,具备我们的需求,是临安大山里深藏的一块珍宝。
那是秋天里的一个黄昏,满目金黄在落日的余晖中散发出璀璨的光泽,遍地黄叶像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脚踩上去,绵软、厚实。有一种遥远的心动,仿佛从地底下钻出来,穿过脚心,向上蔓延,渗透血脉,最后流淌到魂灵中的某一个角落,悄然住下。
当时我就想,这个地方为什么能让我怦然心动?为什么我不想开口问一下你的名字?假如我和你擦身而过,会不会在多少年以后的一个春天里,不经意间和你再度相逢?那时候,我能不能不是凭借你的名字,而是因为嗅出你的气息,一下子就认出你来?
今天,在一片新鲜水润的绿色中,我真的嗅出了早已飘远了的气息,在春天里辨认出了那年秋天的你。
这气息是什么?
来自何处?
去向何方?
摄/平琳斐
指南村坐落在东天目山麓的余脉指南山上约五六百米的山巅,森林覆盖面积达93%以上,全村有几百棵树冠遮天蔽日,树龄近千年的古树。一个拥有几百棵古树的村落,精气神就有了别样的韵味。
这里的古树品种很多,主要的有银杏、枫香、麻栗、柳杉、红枫、金钱松,等等。这些古树千姿百态,风情各异。有的树干笔直,华盖冲天;有的盘根错节,枝蔓攀缘;有的比肩而立,躯干虽然分开,枝叶却紧紧相连,像携手走过几个风雨世纪的忠实伴侣;有的树身已经蛀空,树皮如沧桑老妪,然而贴身却缠绵着层层嫩绿,生命繁衍,子孙绕膝……
最让我震撼的是两棵显然已经死去很久的老树,粗大斑驳的树桩完全枯槁,裸露在外面的树根像干瘪坏死的血管,深褐色带着褶皱的木纹如同死者风干的皮肤。我不知道这样的死树为什么没有被风霜雨雪沤烂,变成泥土;我也不明白村人为什么留着这样的腐朽,而没有将它们清除? 但奇怪的是,我恰恰被这两棵面貌丑陋的老树拽住了脚步,我隐隐觉得,千年的生命或许会在消亡以后以另外一种形式托生。
果然,当我再仔细观察这两棵看似完全没有生命迹象的死树时,发现它们的树干上有一层柔软的状如蘑菇的菌类,在蓬蓬勃勃地生长,它们不像其他古树的满目新绿那样美丽,但它们暗褐色的沉稳,密密麻麻群居式的存在,却显现出一种生命的坚强与执拗。
我忽然觉得指南村的名字怪怪的,好像哪里不太对劲,和这个水气洇染的村子的气息也不太吻合。细问才知道,指南村原名叫紫南村。
这就对了,紫气东来,是因为这里几百棵古树的吸引,而古树恰恰是村子的命脉;叫成指南,紫气会不会就流失了呢?
正这么遗憾和狐疑交错地想着,不觉中已经来到村子的最高处,也是指南山的顶端,一家名叫“遇见指南”的山间民宿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一栋两层小楼,木窗木栏,泥地院落,鸡犬匍匐,素朴得就像一家极普通的乡间农舍。
进得里面,却是很有情调。一楼是酒吧和休闲区域,土砖柜台,木质高椅,乡间的杂草野花清冽自然,麻绳轮胎做成的吊灯别致古朴。柜台里的酒却很洋派,红白葡萄酒为主,也有威士忌和香槟,当然也不乏中国人喜爱的茅台和绍兴黄酒。
酒吧后面是宽敞的休闲区,四周墙上挂着各种风格画图和照片,中间是更像课堂的绿色课桌椅,倘若在这里召开一个文学研讨会,或者举办各种内容的文化讲座,那是又风雅又浪漫。如果把桌椅搬开,放起音乐,那么无论是舞会还是卡拉OK,那种窗外风清月明,屋内乡情野趣的美妙感觉,是都市宾馆或歌舞厅里绝对都享受不到的惬意。
二楼是客房,每间房间的墙壁、地板、眠床、桌椅都是木头做的,原木的清香淡淡地透出村落里那种特有的气息,会让你躁动的心在这里慢慢平静下来。雪白的被褥,洁净的卫浴,也会让你忘记这里是乡间民宿,以为是到了星级宾馆。
最让人割舍不下的是这里的野味,竹笋、紫薯、香椿、芋艿,土鸡蛋、土猪肉、地木耳、南瓜藤……味蕾在这里会让你吃到对鲜甜麻木,食材的绿色与环保,会让你对饭菜的安全不用有任何担心。
听说这间名叫“遇见指南”的乡宿,是来自皇城根脚下的一位北京媒体人办的,这让我很是好奇和不解,且不说千里之外的路途遥远,也不论南北方生活习性的巨大差异,就算是江南的好山好水吸引了凤凰择木而栖,那大到整个浙江,小到整个临安,美地妙处比比皆是,为什么偏偏是指南村带来了远方的客人?
我不免又琢磨起“指南村”这个名字,眼前晃动着村子里几百棵苍劲美丽新鲜蓬勃的古树和那两棵执意坚守不肯离去的老桩的身影。
我愿意相信,紫气之所以东来,是因为千百年的古树散发出的独特气息,有一种和历史相连的灵性;“紫南”之所以更名“指南”,是这个古老的村落对世人的一种呼唤;一种渴望穿越岁月,引领今天的人们去古老中寻找沉淀,去久远中拾取我们失落的珍珠的美好愿望。
遇见指南,是我的幸运;“遇见指南”,或许能给更多人带来怀想和期许——我们是否还可以过一种别样的生活?
作者袁敏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多体裁作品数百万字,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重返1976》、暖心教育读本《蒜头的世界》、纪实文学《燃灯者》、长篇报告文学《月光妈妈》等。曾任浙江省作协副主席、大型文学刊物《江南》杂志主编。曾编辑出版《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1—7届)等多类别图书。2009年,作为浙江唯一的期刊获奖人,被国家新闻署和中国期刊协会授予“新中国60周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称号。
山水有灵,笔墨生情。临安这片灵秀之地,既有天目叠翠的巍峨,也有吴越千年的厚重,它如一卷未写完的诗,等待被时光与文字重新注解。在临安发布与临安区文联联合开设的《浮玉散记》栏目里,您将读到作家笔下的临安山水风物、市井温情。若您也与这片土地有过难忘的故事,不妨在文字中与我们相逢,共织属于临安的文学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