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4000余字,30条条款,这部为古树名木“量身打造”的条例,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这部条例,将填补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让古树名木迎来法治保护新的春天。
目前,临安区共有古树名木10187株,不仅数量众多,种类也非常丰富,有天目铁木、香樟、银杏、圆柏、罗汉松等,最重要的是,浙江省最古老的树——一棵千年古圆柏,就在临安太湖源镇的上阳村。
浙江农林大学古树名木保护研究院副院长李飞广,他最“挂念”的就是上阳村的这棵千年古圆柏。在近期的“复查”中发现,这棵古圆柏目前状态不错。据了解,这棵千年古圆柏是名副其实的树中“寿星”,种植于西汉末期,树龄约2015年,为浙江省现存树龄第一古老的圆柏。古圆柏造型非常独特,树干到树梢,呈螺旋状,古树整体向西倾斜,好似留有一条“尾巴”的样子,所以远看像一把太师椅。更为奇特的是,这棵圆柏上同时长着扁、刺、圆三种形状的叶子。
每到春天,这棵2000多岁的古圆柏抽出的绿芽总能惊艳时光,在李飞广眼中,这抹绿色是承载两千多个春秋的生命奇迹,它所经历的岁月轮回,是人类难以企及的生命史诗。
不过,这棵“活文物”既坚韧又脆弱。雷电霹雳、台风肆虐乃至土层厚度的细微变化,都可能成为终结千年生命的最后一击。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株古圆柏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生存危机:生长空间越发狭小,古树树体整体倾斜,树干空洞腐烂,枯枝较多,且部分枝条中空腐烂,随时都有断裂的风险。
作为古树保护专家的李飞广,深谙自然威胁和人类行为给古树生长带来的困境。早在2016年,受太湖源镇上阳村委的委托,李飞广带领团队来到太湖源镇上阳村,带着精密仪器为这棵古圆柏展开“全身体检”。应力波无损检测仪扫描年轮皱褶,土壤探针直抵根系秘境,团队仔细地为古圆柏“问诊把脉”,开出“治病良方”。
三年后,专家团队再度为这棵古树集结。生境清理、硬化拆除、整枝修剪、树体清腐、防腐处理、土壤改良、根系处理、修建侧石、铺透气铺装……古树的清腐现场好比文物修复一般,救护团队用特制刮刀一寸寸剔除腐木,天然杀菌剂浸润每道裂缝,定制的支撑架托起千年古树的苍劲虬枝。
“经过救护后,这棵古圆柏的生长势逐步向好发展,生长速度略有加快,新梢萌发量增多,树体腐烂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李飞广介绍,通过支撑加固,还解决了这棵千年古树自身劈裂、折断的安全隐患,延长古树寿命。
在吴越国王陵钱王祠广场前,有三棵大樟树和一棵女贞呈东西向一字排列。这几棵古树,也通过救护恢复了“健康”。
“从2021年开始,这几棵树陆续出现了叶片枯黄脱落、枯梢、枯枝等情况。”李飞广回忆,当时虽然采取了树干输液和枯枝修剪等措施,但樟树的衰退越发严重,树枝枯死的情况也发生地越来越频繁。
李飞广专家团队在2022年4月接到抢救任务后,组织人员现场勘踏,对4棵大树制定“一树一策”救护方案,方案经专家论证通过后实施。当年6月,救护团队开启了一系列“抢救”大树的措施。“该拆就拆,我们对现场原有硬化铺装进行了拆除,把土壤开挖进行根系处理。”李飞广介绍,此外,还增设了一些排水设施,给大树安装透气管,进行架空铺装,并为它们搭设遮荫棚、输液补水、喷雾保湿。
这场跨越两年时间的救护行动,使这几棵大树又重新响起生命的韵律。“在临安,古树保护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不少已建或在建工程项目都为‘绿色’让步。”李飞广说。
“保护古树是对历史和生命的敬畏,古树年轮上镌刻的密码,甚至在指引着我们走向未来。古树保护不仅关乎生态传承,其蕴含的基因宝库可能为未来人类健康及生物医药、食品等领域的突破性发展提供关键钥匙。”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浙江农林大学古树名木保护研究院专家郑炳松说。
古树无言,风过林梢,年轮密码在斑驳的光阴里显影,静静诉说着以百千年为计的时光故事。回响之间,仿佛也告诉我们:保护古树名木,不仅仅是保护树木本身,也是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