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竹席、竹筐、竹蒸笼等手工竹制品,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日常用品,承载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些传统手工竹制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在湍口镇,有一位叫王润丰的老手艺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剖竹编篾”的老手艺,并与时俱进,努力传承非遗竹编技艺。
“润丰竹艺”位于湍口镇湍口村八都街,走进这家小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手工竹制品,它们静静地陈列在那里,店铺的主人王润丰正专注地摆弄着手头的竹材。只见他用锋利的篾刀,轻轻一勾一劈,一寸寸往下推,将原本的竹片精准地剖成粗细、宽窄均匀的篾条,整个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竹编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利用竹子为原料,通过手工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工艺品和装饰品的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竹编逐渐从简单的实用工具演变成精美的艺术品。“竹子要选冬竹,韧性最好。然后分条剖篾,再过箭门、上刮刀,最后才是编织。”王润丰向记者讲解起竹编的大概工序,说话间,锯子、刀子、铲子、刨子等十多种工具在双手中不停更换,上下翻飞,经过锯、剖、磨等等一系列程序,一条条普通的竹片在这双粗糙的手中仿佛有了灵性一般,被打磨成了光滑的细竹条。
万事俱备,就到了王师傅的“炫技”环节。左转右旋,上拉下编,双手配合间,一根根篾条在他的指尖轻盈地“飞舞”起来,一只精致的竹篮有了雏形。除了竹篮,王润丰还擅长制作各色各样的竹制生活器具,从竹筐、竹篓再到竹席、竹椅,种类繁多,数不胜数。
“把竹条反过来能形成正圆就说明厚薄均匀了。”“编竹篮到收口的地方竹条要短一点。”自17岁开始学习竹编以来,王润丰一做就是近50年。对他而言,竹编不仅仅是谋生的方式,更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对待每一件作品都像对待艺术品一样精心打磨,力求做到既实用又美观。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这门古老的技艺,近年来,王润丰还尝试通过网络直播等形式推广自己的作品,也成功吸引了来自杭州、上海乃至贵州等地的顾客定制竹制品。尽管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王润丰深知,要真正传承这门手艺,还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因此,他总是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希望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新一代的竹编艺人。“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这是他对未来的承诺,也是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深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