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带火的“漆器”,临安也有!他正“唤醒”天目漆器
发布时间:2024-12-10

在天目山镇武山村,一幢古朴的木结构民房,改建成了天目漆器制作艺术中心,走进屋内记者看到,柳青正专注地打磨着一个黑金斑犀皮漆工艺水盂。这个看似简单的木胎水盂,实则蕴含了上百道工序和十七年的匠心独运。

刘青出身于一个漆匠世家,他的父亲曾是村里制作家具刷漆的工匠。从小,刘青就对这门手艺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大约在十八九岁时,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刷漆这门手艺。到了2014年的时候,刘青决定专攻漆器制作,这一决定不仅源于他对漆艺的热爱,更源于他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曾经的天目山一带,有很多漆树,制作漆器的生漆便来自于漆树的漆液。古人将天然大漆应用于器物的防腐与装饰之上,漆器因原材料和装饰辅料来源珍贵、工序繁复,且相比于青铜器、瓷器更加轻便耐久,多供皇家使用。”刘青一边打磨着手里的大漆水盂,一边向记者介绍,“在古代,漆器物件可是奢侈品。”

跨时8000年的中国文化之书,它叫《髹饰录》,大家都知道,China有“中国”和“瓷器”的双重含义,而中国本身也是一个古老的瓷器大国。但在我国,比瓷器更古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的漆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也是大漆的故乡。“漆”被称为“涂料之王”,它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液汁,也叫做大漆。“古人将漆液涂在木器或陶器上,形成了最早的漆器,这种工艺被称为‘髹(xiu)漆’他们也喊我髹漆师傅。”然而,漆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刘青刚开始接触漆器制作时,很多人对这门手艺并不了解,甚至有所误解。他们担心漆器是否有毒,不敢使用。面对这样的困境,刘青只能将漆器制作作为一种爱好来坚持。直到2014年,他的手艺渐渐被发掘,相关部门也鼓励刘青进行漆器的文化推广,自此,刘青正式走上了专职制作漆器的道路。他申请了非遗项目,开始专业制作漆器,并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的手艺。

刘青的漆器作品不仅精美绝伦,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刘青的工作室里,各种漆器作品琳琅满目。这些作品不仅包括传统的家具和器皿,还有脱胎于纱布、玻璃、瓷器、木器等不同材质的漆器。刘青表示,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他的客户,已经与多个行业进行合作,将漆艺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这个是树叶的、这个是芒果的、这个是葫芦的。我有个徒弟办了一个很大的竹笛厂,他就有大量大漆的竹笛订单,万物皆可漆。”

除了制作漆器外,刘青还通过直播等方式推广漆艺。他在直播间里教学推广,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他表示,他的目标是将漆艺传承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门古老的手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漆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刘青看来,漆器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漆器的亮度不同于钢琴漆那种刺眼的亮,而是一种润亮。这种亮度是通过推光工艺用手工打磨出来的,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质感,”刘青说,漆器的使用寿命也非常长,可以传承百年以上,这种文化和历史的积淀让漆器更加珍贵和独特。

现在刘青已成为杭州市民间工艺大师,带的徒弟遍布全国各地,“接下来慢慢稳步发展,跟我们的漆艺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我们不是说一阵子的事情,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要一辈子把这个事情做好,我也是真教我的徒弟们的。”刘青说,做天目漆器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一生的承诺,是要将这份事业倾注一辈子的心血去做好。因此,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他也始终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教导徒弟们要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将这份对漆艺的热爱与执着传承下去。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    编辑:黄晓强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临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临安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71-6371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