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 咖啡店的门开了,老许走了进来,“老样子。”
“好的,请稍等。”店员卞婷熟练地做好了一杯“私人定制”的生椰轻乳咖,咖啡液去半,奶味加重。
这家“藏”在南苑小区里的咖啡店,是老许每天都来的地方。如果不仔细留意,都不知道这是家咖啡店,店牌是“μ”——这是个希腊字母,在数学和物理学中常用来表示“微”。
所以,这家店又叫作微咖啡工坊。
老许今年60多岁,住汇锦苑小区,每天都会走路来这家咖啡店喝咖啡,来的时候总是戴着黑色圆礼帽和西装马甲,绅士模样。
常年在乌克兰做生意的他,因为身体原因,回到临安休养,医生嘱咐他少喝咖啡,老许“熬不牢”,但现在只喝咖啡因较少的轻乳咖啡。
微咖啡工坊开业一年多了,像老许这样的老客,越来越多。或许是开在老小区的缘故,有不少是老年顾客。
“碰到第一次光顾的老年顾客,我们通常不会直接问需要什么咖啡,而是问要不要加牛奶。”卞婷说,“这样更好理解,因为他们可能分不清拿铁和美式,而这并不妨碍他们也想品尝下咖啡的味道。”
让卞婷印象深刻的是,小区里有个老年顾客,总是在咖啡店门口来回经过,每次都会转头往里面看,但没有走进来。几天后,这位顾客终于走进了咖啡店,第一句话是问咖啡怎么卖,然后按照店员的介绍买了一杯。这是他第一次喝咖啡。
“哟,有点苦,加点糖吧!”“再给我加点糖!”“小姑娘,我还想再加点糖。”他的“人生第一杯咖啡”,变成了一杯“多糖”咖啡。
一家文艺的咖啡店,和一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老小区的组合,有一种新鲜又很融洽的感觉。
其实,离小区不远的商场,就有一家星巴克。但是,微咖啡工坊的主理人周艺彤还是选择了这里。“定位不一样。老小区有种恬淡的感觉,很有生活气息,更加有人情味,而且这个小区改造得也很好,整洁干净。在这样的地方,更会想要坐下来,安静地喝喝咖啡,看看人来人往。”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气,爵士乐轻柔的旋律回荡着,偶尔有顾客进出,有的悠闲,有的匆忙。“跟中老年顾客不一样,年轻顾客大多行色匆匆,‘人未到单先到’,来了也是快速拿了咖啡就走,来去就像‘一阵风’。”周艺彤曾经是在写字楼里从事外贸工作的白领,对这样的生活节奏也很熟悉,“有的即便选择坐下来,也是带着手提电脑,专注地工作。”
周艺彤生长在临安,对临安的老小区有种天然的亲近感,看着小区里的一草一木、小猫小狗,有种宅家的松弛感。“汪星人和喵星人,也挺喜欢来我们这的。”有条宠物狗几乎每天都会摇着尾巴进来溜达,有时候主人带它散步,它也要拽着主人来咖啡店报个到。还有只小猫,夏天最热的时候,它总是伏在咖啡店门缝处“蹭”空调凉风。
微咖啡工坊的店面,一半是咖啡门店,除了卖现磨咖啡,还卖咖啡豆,另一半是烘豆子的工作间。“我的咖啡豆呢?”家住南苑小区附近的郑女士推门而入,“虽然现在都是快节奏,但我不喜欢买现成的咖啡,而是喜欢自己手冲。买到一款优质的咖啡豆,精心研磨,冲泡出一杯香浓的咖啡,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接过店员手里的咖啡豆,郑女士挥挥手匆匆离开。
咖啡店露天位置的靠椅上,老许坐了很久,小圆桌上放着喝了一半的咖啡。眼前的树有些年岁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到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小区是安静的,也是热闹的,围在一起聊天的人谈笑风生,下棋的人在紧张“对峙”,晒太阳的老人打着瞌睡,回家的孩子蹦跳着走向他熟悉的楼道,争分夺秒的外卖小哥奔向咖啡店,然后又一闪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