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老街,一座城的传承与乡愁
发布时间:2024-09-26

记者 金凯华 摄

总有一些地方,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挥之不去的乡愁。对于临安人来说,衣锦街便是这样一处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处地理上的坐标,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情感的集合体,承载着几代临安人的记忆与梦想。

千年衣锦,焕新归来。一年前,衣锦街启动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一年后的今天,衣锦街重新开街。无论是60后、70后,还是80后、90后,甚至00后,都对它的归来感到兴奋不已。

临安人与衣锦街,有着怎样的故事?一条衣锦街,何以承载一座临安城的乡愁?

摊开来是人间 聚拢来是烟火

在时代的变迁中,许多古老街巷只留存在典籍或记忆中。然而,衣锦街却经久不衰,原因是什么?

百姓需要老街。对于临安人来说,衣锦街不仅仅是一条商业街,更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临安老百姓最真实、最质朴的生活状态。

衣锦街651号许氏日杂店店主许立平,开店已有30多年。在他的印象中,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没洒下,衣锦街就开始了一天的喧嚣。麦香园糕点、馄饨店、手擀面馆等小店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吸引着早起赶路的人们顺带捎上一份。

午后,老街上的服装店、鞋店、首饰店,人流量多了起来。来往经过的人们想必会回想起,小时候过年前母亲带孩子买的全套衣服、工作面试前买的第一套正装、工作赚钱后给父母买的第一件金饰……这些老店像是慈祥的老友,见证着岁月的流转,记录着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傍晚,衣锦街属于“散班味”的年轻人。沿街的咖啡店、奶茶店、炸鸡店排起长队,各种小吃摊、夜市摊位纷纷摆出来,吸引着众多食客前来品尝。街上,有一家人大手牵小手纳凉散步,有三五好友相约谈天说地。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与最亲近的人相处,留下美好的共同回忆。

一条衣锦街,半部生活史。临安第一家百货商场、第一家电影院、第一家国营饭店、第一家人民医院、第一家新华书店、第一条公交线、第一家肯德基,都诞生在这里。衣锦街之所以能够立得住脚,究其根本,是老百姓的选择。

一代人的芳华 一群人的坚守

在以前的年代,衣锦街或许没有如今的高楼大厦和霓虹闪烁,但它有的是那份质朴与纯真,是邻里间深厚的情谊,是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欢笑声,是青年男女在夕阳下羞涩的对视。

时代变了,回忆还在。衣锦街621号狄氏摄影的店主狄长青与妻子钱美红,就是在这条街上相识的。在狄长青的记忆中,歌舞厅、溜冰场等衣锦街上如今已不复存在的场所,见证了他们夫妇二人从相识到相爱的过程。

后来,狄长青在衣锦街上成家立业,并从父亲手中接过照相馆的经营重任,再一步步根据时代需求拓展新业务,历经三次改装,直到今天,这家照相馆已经开了49年。

狄氏夫妇二人的独家记忆,也存在于衣锦街众人的脑海中。他们或许曾在衣锦街的小巷里追逐嬉戏,用简单的游戏编织着童年的快乐;又或许曾在衣锦街的老店里,品尝着那些至今难以忘怀的地道美食。

衣锦街上一代人的芳华,不仅是一段个人或集体的记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延续,这也支撑着他们与衣锦街共进退。狄长青告诉我们,不管经历了多少挫折,他都坚持把照相馆开了下去,衣锦街上的很多店主都是如此。

而正是怀揣着这份坚守,全体商户迎来了全街改造升级的机会,与老街相互成就。

衣锦街上商业用楼占房屋总数的一成,还有七成是居住用楼。除了商户,生活在衣锦街上的居民,同样心系老街的一举一动。

1968年起就在衣锦街上工作和生活的居民操声华,几乎每隔几天,就会给衣锦街综合整治工程指挥部送去整理好的史料,指挥部的设计师们都唤他“操老师”。

操声华评价道,改造后的衣锦街比以前宽敞了亮堂了,整条街的布局与民众的生活需求相吻合。“临天桥头公园成了社区居民健身跳舞的热闹场所,老年人的需求也被照顾到了!”

就这样,居民和商户的共同期待,与改造相结合,最终共同塑造了重新归来的衣锦街。

守望一条老街 传承一份初心

衣锦街改造焕新,让一批老临安人重新回到这条街上,也给了年轻人新的发展机会,将这份共同的记忆传承下去。

老街来了年轻人。9月14日开街当天,衣锦街如千年前吴越王钱镠一般发出“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召唤,居民们尤其是年轻人纷纷赶来一睹老街新貌。

据一家汉服店的店主回忆,那天,可供拍摄写真的汉服被年轻人早早租走,一件都没剩下。涌入的年轻人也让许多老店店主看到了转型的方向所在。狄长青说,他们计划开设汉服拍摄业务,为来衣锦街游玩的年轻人定格下美好瞬间。“我们想拿出过硬的拳头产品,吸引年轻客群。”

年轻人让老街澎湃。衣锦街的涅槃重生,也唤起许多自小生长在这里的年轻人归来创业。一品骨里香炸鸡的店主宋烈骏,便是其中一员。宋烈骏还在读初中时,他的父母就盘下了衣锦街的店面,边做炸鸡生意边陪他读书。宋烈骏接手店面后,很多年轻人也寻觅着记忆中的味道而来,在口口相传中,这家店也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网红打卡点。“从上学吃到毕业工作,每次来临安,我都会专门绕道来买上几包炸鸡。”一位食客说。

老街守住了初心。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衣锦街开小修小补铺的王志刚,如今仍然每天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巷口。恍惚间,时光穿梭回那个手工匠人挑着担子、吆喝着“磨剪子戗菜刀”的年代。不仅如此,沪杭百货、衣锦针织市场等店里卖的还是父母适合的衣服,天桥下的鞋铺卖的布鞋也只要二十块钱……这些店的存在,让不会网购的老人也能放心购物。守住类似的烟火气,也让衣锦街守住了改造的初心。

城还是那座城,街还是那条街。无论样貌怎么变化,衣锦街始终向年轻人敞开怀抱。在最大程度保留原有业态的基础上,衣锦街已初步尝试引入新业态。未来,老街将交给年轻人,乡愁也将在代际间传承,共同为临安塑造新的记忆。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王心慧 杨杰    编辑:黄晓强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临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临安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71-6371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