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白露时节,无论身处何方,在山核桃主产区,许多人都会踏上归途,回到家乡参与一年一度的山核桃采收。这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的延续,更是对乡愁的深深眷恋。
开杆前一天 晚上11:30分
“我爸喊我回家打山核桃,今天再晚我都得赶回家。”虽然夜色已深,但是岛石镇银坑村却逐渐的热闹起来,在外上班的人们纷纷连夜赶回家,只为一件事——回家帮忙采收山核桃。“这些水果、牛奶和干粮这些都是山上面去吃的,那边还有两冰箱的菜,基本上打核桃的时候都得吃完,过年都没这么丰盛。”
同时带回家的,还有满满一车的物资。小舒在城里经营着一家公司,每年白露前夕,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会毅然决定回家打山核桃。
开杆当天 凌晨四点
早上四点,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时,小舒一家围着桌子吃起了早饭。“今年请了5个人,3个打1个挑1个捡,还有个烧饭的。”小舒爸爸说,家里有着百来亩山核桃,今年产量在5000斤左右,算是村里的大户。
“新鞋子,今天穿上了新鞋子。”吃完早饭,穿上崭新的解放鞋,五点准时上山,小舒开启了一天的“魔鬼训练”。
“2024年开杆啦!”随着竹竿敲打的声响,一颗颗黄金果从树上掉落。“多的时候,一个地方蹲个一个小时,腿都麻得不行,到晚上天黑六点结束,每天劳作十二三个小时。今年应该价格挺高的,一颗就是一块钱,名副其实的黄金果。”小舒沉浸在捡山核桃的劳作当中,虽然累,但是收获了快乐。“剥一颗看看今年的核桃长得怎么样 ,哇哦完美,还是很饱满的,你看。”
村子的另一片山核桃林里,正在忙着敲打山核桃的是一位在渤海深处的守岛人,烟台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队南长山派出所民警方雷举,他的白露也同样与山核桃紧密相连。每年这个时节,他一定准时赶回家中帮忙。“坐飞机飞到上海,坐高铁到杭州,再从杭州坐地铁回到临安,再坐车到岛石回到村里。”把能坐的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坐了个遍,才能到家。方雷举说,来回两千多公里,过年可以不回家,打山核桃必须要回家。对于小方的母亲来说,这几天,也是母子的团聚时刻。这份亲情和乡愁的交织,让他们更加珍惜这个特殊的时节。
“每一年都盼望着他回来的,他回来我肯定省力了,他上班我每天都要打电话,一天一个电话,要是不接电话我就担心了。”方雷举妈妈程好仙说,有了儿子的陪伴,打山核桃都没那么累了。
“也是一种三能精神是吧,就是能打能挑能捡,我把它转换一下。以前的老所长也好,老教导员也好,他每到这个季节,他就会问我,他说你是不是应该要请假回老家了。”身为公安民警的小方,他将“三能精神”——能拼、能赢、能守,转化为打山核桃的“三能精神”。这种精神的转化,不仅体现了他对工作的热爱,更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开杆当天 下午 18点
夕阳西下,小舒一家也忙完了一天的采收工作。“18袋,1400多斤。”一家人合力秤完一天的劳动成果,脸上洋溢着满足和欣慰,这一天,是丰收的一天。回到家后,小舒还会亲手为家人准备晚饭,这一餐,比过年还要丰盛,是她对家人劳碌一天的最好犒劳。“大家辛苦了,开杆第一天,大家吃好喝好!”
记者手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和追求。但每当白露时节来临,那份对家乡的眷恋和责任感,都会让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回归。无论是小舒还是方雷举,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乡愁与责任的双重奏响。白露回家打山核桃,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方式,这份坚持和热爱,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尊重,更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情感。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乡愁的力量,也看到了责任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