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是一座宜居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我工作和生活的理想之地。”来自四川的汪维昊,2020年博士毕业后来到青山湖科技城,加入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事仪器研发工作。四年时光,成家立业,评上杭州市C类人才,购房落户,享受博士后人才待遇……汪维昊见证了自己的幸福“升级”,成为了一名“新临安人”。
2022年,在公司的博士后工作站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流动站的联合培养下,汪维昊进站开展博士后研究,今年将迎来出站的“高光时刻”。
“与学术界相比,企业研发更贴近实际,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深入市场调研,了解当前市场的需求和客户的痛点,以及技术的瓶颈所在,从而用最有效的方式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汪维昊兴奋地说,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已有不少产品成功上市,看到自己的研发成果从实验室走上“货架”,非常有成就感。
在杭州福斯特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童荣柏和团队正全身心“沉浸”在PSPI 光刻胶、感光覆盖膜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当中。博士毕业的童荣柏于2016年进站培养,2020年出站后继续留在福斯特工作,并且成为团队的技术骨干。
“出站后,我申领到了留临补贴,也顺利评上了杭州市D类人才。”童荣柏说,博士后工作站的经历不仅让他学有所用,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一系列的政策和补贴,也减少了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让他更加安心专注于研发生产。
“我们公司早在2012年开始建站,2018年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并和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联手搭建产学研平台,针对公司关注的重点科研项目开展攻关,大幅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效能。”福斯特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工作站累计引进进站博士16名,通过项目研究获得了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0件,发表学术论文2篇,已产生经济效益超过5亿元。
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临安以“天目英才”引育行动为抓手,加快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大力推进博士后科研人员和其他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引育留用”全周期发展,为打造创新策源地、服务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
如果将基础研究视作“从0到1”的突破,那么科技成果转化可以看成“从1到10”的过程。如今,博士后工作站已经成为临安培育科研队伍、拉动构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有效衔接的重要平台。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9家,其中国家级站7家、占比36.84%,在站博士后56名,累计出站留临来临博士后44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获得科技成果奖12项,授权专利92项,成果转化新增产值4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杭氧集团王佳伟博士团队项目还荣获了“大走廊杯”2024中国·杭州博士后科创精英赛银奖。
吸引高层次人才从“来临”到“留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临安优渥的揽才用才政策。据了解,新出台的人才政策,将全职博士后生活补助从原来的24万元提高到30万元,对出站留(来)临的博士后的奖励金额从最高40万元提到最高80万元,并新增了给予受聘单位10万元的奖励措施。
此外,对在临企业工作期间取得专业技术职称且符合条件的员工,按中级1000元/人标准一次性给予补助的基础上,新增副高5000元/人、正高10000元/人标准一次性给予补助。“临安对人才招引不惜重金,对于像我们这样的研发型企业来说,是很有推动力的。”浙江驰拓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为了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今年3月,区人力社保局在全省人力社保系统率先召开博士后工作站工作交流会,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组团式“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服务,为企业主、单位负责人“面对面”讲解人才政策,提升政策知晓率。
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方面,助力杭叉集团、谱育科技两家民营企业获批中级职称自主评审权限,近期又获批组建“区制造业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资格评审委员会”,为临安制造业领域人才职称评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方面,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公路技师学院这两所在临高校获批第三批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机构,为临安数字人才培育提供了就近培训场所。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今年是招商引智提效年,不论是新进站博士科研人员的数量,还是出站留临来临博士后的数量,和去年同期相比都有大幅增长,同时通过初定、认定、评审、确认等途径提升职称评定力度,我区今年已新增专业技术人才 847名。”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才“引育留用”全周期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政策宣传指导力度,落实落细各项保障措施,助力企业提高博士后工作站的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吴忠民 通讯员 钭卫星 海报制作/沈晔 部分图/临安发布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