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是以家庭医疗保健服务为主,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服务和指导的医生。2014年,杭州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2016年,家庭医生签约在我区全面铺开,签约覆盖面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2022年以来,随着“天目医享·乡村医疗优质共享”改革的深入实施,巡回诊疗从“医生上门”向“好医上门”升级,签约服务从“签而有约”向“签而优约”升级。截至目前,全区共有20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累计签约人数达32.7万人,签约率为50.51%,其中“十类”重点人群签约率94.39%,基层医疗卫生发展迈上智慧化、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每周一,锦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一体化门诊大厅人头攒动,5个诊室全部开诊,不少市民按照预约时间在此候诊,随后被分诊至签约医生处就诊。
陈灿源是锦城街道长路畈社区居民,也是家庭医生叶茂洁的“老病号”,患有多年的高血压和冠心病,自从2021年和叶医生签约后,两人的联系加深了不少。今年年初,陈大爷突发心力衰竭,伴有严重的胸闷和咳嗽症状,叶医生接诊后,考虑到病情的严重性决定向上级医院转诊,但倔强的陈大爷说什么也不肯转院。“我的身体有什么毛病,做过什么治疗,吃过什么药,叶医生一清二楚,我就相信她。”
后来,上级医院专家多次开展联合会诊,讨论诊疗方案,最终在叶医生的精心治疗下,陈大爷病情好转,顺利出院。关于病情,陈大爷总是第一时间找叶医生,两人还经常电话联系。“有一个家庭医生朋友,真好!”陈大爷笑着说道。
叶茂洁是锦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也是第一批家庭医生,她的团队一共8个人,管理着横街村和长路畈社区2500位居民。
2019年,我区实行医保一体化,并推出医保优惠政策,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可减免300元,报销比例从70%提高至73%。近年来,又相继推出预约就诊、双向转诊、慢性病长处方、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等服务,实施签约居民健康状况评估、干预、管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全过程健康服务。
居民的信任不是一下子能建立起来的,叶茂洁认为,一系列政策和服务的推进,不仅提高了签约的积极性,也加深了居民和家庭医生的联系。
除了两慢病管理,对行动不便、失能失智的老年人、残疾人、失独家庭老年人等特需的人群,签约医生需提供上门治疗、康复、护理和家庭病床等服务,而这项服务对于偏远的岛石、湍口等山区村民来说尤为迫切。
湍口镇湍源村村民方大伯,不慎被开水烫伤双下肢,在上级医院开展植皮手术后出院在家卧床休养,期间植皮处皮肤出现感染。家人白天需要上班,没办法经常带着方大伯去医院换药,为此老伴十分焦急。家庭医生曹宇和团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亲自上门为方大伯换药,一个月时间从无间断,直至伤口拆线愈合。“真是没想到,现在医生能够亲自上门为我们看病、护理,配的药也能送到家门口,终于不用为老伴发愁了。”方大伯老伴激动地说。
曹宇是湍口镇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也是一名家庭医生,管理着签约村民1200人。曹宇回忆道,在签约服务推行之初,他们的工作仍以坐诊为主,而患者“不听话”的情况经常有,很多人习惯把卫生院视为药房。“这并不正确,家庭医生是能够全面、连续、及时地为村民提供健康服务的医生。”
除了询问疾病症状、病情进展等常规健康管理外,针对辖区签约的残疾人和独居老人等特殊家庭,曹宇还会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例如完善健康档案,建立家庭病床,并定期上门开展诊疗服务。“签约一个做实一个,如今患者的医从性更高,也更信任我们家庭医生。”正是用心用情的签约服务,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童,都成了曹宇的“忠实粉丝”。
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深入开展,如今居民对这项服务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说起签约的好处,不少居民表示,越来越能体会家庭医生的重要性,如今他们身边的老年朋友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医生,最近我血压下降了点,这个降压药可以减量不?”“医生,这是我刚做的b超单子,你帮我看看”……和往常一样,每月27日,玲珑街道崂山村村委会内人气十足,区中医院“天目医享”巡回诊疗车和签约医生团队定时抵达,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寻医问药。
村民潘大伯拿着相关检查单,排在队伍最前头。潘大伯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家庭医生的重点关注人群,除了每月集中量血压、测血糖,潘大伯是这里的“常客”,“家庭医生解答不了的疑问,我就请教中医院的专家,他们会根据我的病情进展,及时调整用药、饮食和运动习惯,我感觉治疗更加精准。”
崂山村常住人口719人,65岁以上老年人174人,其中高血压患者106人,糖尿病患者67人,残疾人50人。由于位置偏,离主城区25公里,村民就医十分不便。
2022年以来,随着“天目医享乡村医疗优质共享”改革的实施,建立了151支“1+1+1”(区级医院专科医生、卫生院全科医生、村医或签约助手)三级联动的医生团队,进入全区165个无村医、村医力量薄弱的偏远村开展巡回诊疗服务。崂山村搭上了“快车道”,与区中医院“牵手”,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医的迫切愿望。
在不少村医看来,改革更为家庭医生团队注入了新的力量。陈跃芳今年56岁,是玲珑街道化龙村的乡村医生,同时也承担着崂山村的巡回诊疗服务。签约服务开展初期,陈跃芳时常觉得“力不从心”,“要管理的村民比较多,很难更细致。”自从改革惠及崂山村,陈跃芳认为有了这些队友的“加盟”,家庭医生的腰杆更硬了,村民的信任度和获得感也明显提升。
在原来的基础上,今年我区还推出了“智慧流动医院”2.0版,推出“天目医享”升级版“好医到家”,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省市级专家团队,将下沉到区级医院的省市级医疗服务资源下沉到村,形成“1+1+1+1(省市、区、镇、村)”四级诊疗团队入村巡回服务,并在我区18个镇街全覆盖。
“前几天颈动脉做了复查,报告单取了还没给医生看呢,今天刚好给省里的专家看看,还行,这下终于放心了。”村民何兆芳感叹道。每月8日,杭州市西溪医院的专家医疗服务下沉至锦南街道锦源村巡回诊疗点坐诊,村民们排起长队;5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的专家团队走进钱王铺村,为村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未来,省市级医疗资源将与我区实现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名医”。
此外,全区5辆综合巡回诊疗车、20辆签约服务随访车配置了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和急救箱,综合诊疗车增加了远程会诊功能,签约服务随访车统一配置了移动诊疗包,可为山区群众提供“一条龙”卫生健康服务。在特色服务方面,增加了口腔专科服务。同时,在原有药品清单的基础上,新增多种常规药品和急救药品。
家庭医生这十年,也是反映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十年。从开始的“不愿意签”到如今的“主动续签”,随着改革触角深入越来越偏远的山区,“一户一家医”不仅成为现实,更成为群众满意的新时代“赤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