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原创舞蹈《白沙鳌鱼》荣获省“我们的村舞”大赛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3-11-27

“开心的村歌唱起来,美丽的村舞跳起来,礼堂的生活就是精彩……”11月18日至20日,浙江省首届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舞”暨第二届浙江乡村文化艺术节乡村舞蹈大赛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近百支参赛队伍、1800余名村舞爱好者在这里比拼角逐。其中,我区太湖源镇白沙村文化礼堂带来的舞蹈《白沙鳌鱼》荣获广场舞一等奖。

据悉,此次活动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旨在通过大力实施“精神家园”夯基提效工程,充分展示浙江乡村文化繁荣景象,为活跃在广大乡村的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多元的乡村文化文艺交流机会和展示平台。

舞蹈《白沙鳌鱼》为临安区太湖源镇白沙村文化礼堂原创,是临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鳌鱼灯兴起于清朝年间,那时白沙村山高缺水,更没有鱼吃,所以每年跳鳌鱼灯,祈求岁岁平安,年年有余(鱼)。

近年来,不仅有白沙村里老队员跳鳌鱼灯,太湖源镇青云小学还将这民间舞蹈纳入校本课程,组建了《小小鳌鱼仔》。2022年,太湖源镇舞蹈队招募了28人,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鳌鱼灯团队,拥有16条小鳌鱼,4条大鳌鱼,4颗龙珠。团队邀请临安区文化馆唐佳莹和林小静两位老师对舞蹈《白沙鳌鱼》进行改良创编,对鳌鱼灯道具进行全面提升。让民间艺术与专业舞蹈两者相融合,《白沙鳌鱼》从原始的跑场跳法提升到了专业舞台跳法,在舞鳌鱼的手法、技巧和动作上做了系统的改进,让鳌鱼在演员们的手中更加灵动,更具美感。2022年,《白沙鳌鱼》在杭州市“风雅颂”民间舞蹈大赛中首次亮相,斩获银奖。

鳌鱼灯队的队员平均年龄47岁,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阿姨妈妈,家里上上下下琐事一大堆。接到村舞大赛的决赛通知后,队员们纷纷放下手中的事,准时参加排练。三十多斤的鳌鱼灯让队员们手上磨出了血泡,没有人说苦抱怨,直到手上它结成老茧。有队员感冒发烧,挂个盐水后仍继续排练。大家都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全力以赴,拧成一股绳。

53岁的陈菊慧刚做完手术不久,就立刻投入了排练。队员们劝她先休息,但她坚定地说:“我们鳌鱼灯队缺了谁都不行。在鳌鱼灯集体中,我感到非常开心。跳《白沙鳌鱼》,不仅让我的心情愉悦,生活充实,还锻炼了我的身体。”她的坚定和执着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人。

看到自己的舞蹈《白沙鳌鱼》浙江省首届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舞”名列一等奖时,队员们激动不已。领队刘佳说:“鳌鱼灯又大又重,队员们在训练的时候难免会有磕碰或者掉落,我们的百荣叔年近70了,总是在幕后默默地为我们修补这些鳌鱼。有一条蓝色的大鳌鱼在到达比赛现场的时候,灯由于长途运输,电量不够就不亮了。大家都急得焦头烂额。柏荣叔说不要急,不要急,我有充电宝。我把充电宝接到鳌鱼灯身上,把它绑在鳌鱼灯的肚子里,这样应该能亮。后来在柏荣叔的巧手下,这只蓝色的鳌鱼果然亮了起来。”

“这次的获奖喜出望外,排练时的辛苦,长途跋涉的艰辛,此刻已烟消云散。也希望我们这支队伍永远发扬团结一致的精神,再接再厉,永创佳绩!”队员微微开心地说。

“参加这次比赛,有太多不容易。在这一刻都让手中沉甸甸的奖杯化为乌有。”太湖源镇文化站站长胡立萍表示,太湖源镇各文化礼堂将继续挖掘地域传统文化,创编特色民间舞蹈,如东天目村《吴越双狮》、众社村《畲族龙舞》等,与《白沙鳌鱼》一起,让民间艺术代代相传。

村舞是乡村文化自信的一种表达,更是精神共富的一种符号。临安作为农村文化礼堂的发源地,坚持以“广聚人气,凝聚人心”为目标,打好文化礼堂“建管用育”组合拳,创编“我们的村歌”“我们的村舞”、开发“我们的村礼”、建设特色展陈馆。今年以来全区270个文化礼堂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7000余次,有效激发了农村文化的生机活力,充分展示了临安群众奔向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    编辑:黄晓强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临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临安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71-6371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