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灯”禁用进入倒计时
发布时间:2023-11-17

如今有一种专门给生鲜农产品提色增亮的灯具,被形象地称为“生鲜灯”。在“生鲜灯”照射下,肉类显得更鲜嫩、海鲜更加光亮、卤味又红又亮,然而回家再看就黯淡无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今年发布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了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生鲜灯”误导消费者,这条新规即将于12月1日起正式施行。

生鲜开美颜

食物看起来更美味的秘密

日前,记者走访了天工商厦、部分大型商超、六园街等有农贸产品销售的场所,发现使用生鲜灯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肉摊,淡粉色的肉在生鲜灯照射下,颜色变深了许多,对观感影响非常大。而水产、蔬菜摊上的生鲜灯相对不显眼,它使用的是绿白色光,但也有一定的“美颜”效果。

接受采访的部分摊主表示,在手机端刷到过这条新闻,但尚未接到市场通知。“假如真的要执行,只要大家都不用生鲜灯,我也可以接受。”

现场购物的消费者吕阿姨则说:“早的时候,大概七八年前,并没有这种灯。特别是肉摊,这灯太红了,灯下选肉看不太清楚。”

生鲜灯如何骗过我们的眼睛?

显色指数低

记者了解到,生鲜灯本质上是一种冷光源照明灯具,它并不会散发出额外的热量,也没有给食材保鲜的效果。它的作用很单一,就是让食物看上去更加新鲜和诱人,从而吸引购买。所以叫它“食材美颜灯”或许更贴切一些。

那么,生鲜灯是如何骗过我们的眼睛的呢?这里就要了解一下显色指数,这是一个衡量灯光还原物体真实颜色能力的指标。显色性越高,对物体的色彩还原能力越强。生鲜灯通常显色指数都不太高,不如自然光那样能够准确还原物体的真实颜色,让人难以一眼识破美颜下的原图。

而生鲜灯的色温同样会影响食物的感官效果。眼下,“生鲜灯”在各地农贸市场中被广泛使用,甚至形成了一种“光学营销”套路——红灯搭配冷白光用于鲜肉区,增强肉的质感;绿光搭配正白光用于蔬菜区,让蔬菜看上去更新鲜;冷白光用于海鲜区,让水产看起来更鲜活……通过混合光源及调整显色指数等参数,生鲜灯直接给食物加了层美颜滤镜,使食品在展示时呈现出更好的视觉效果。

生鲜灯会误导消费者吗?

新规强调“不得误导”

尽管“生鲜灯”存在“美颜”过度的情况,但此前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此并未作出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不少商家觉得只要商品质量合格,就可以使用“生鲜灯”作为营销手段,何况别人都用,自己家的产品也不能落后了。

想要靠商家的自觉来解决这种市场乱象不太现实,因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要求自2023年12月1日起,禁止使用生鲜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7月22日公布《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2016年1月5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同时废止,其中在第七条中明确增加了对销售场所照明等设施的设置和使用要求: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虽然生鲜灯即将禁止使用,但是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要注意食品在自然光下的真实表现。购买蔬菜和肉类时,可以尝试走到灯光以外的地方,或者在自然光线下观察食品,以确保颜色和质量与自己的期望一致。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孙梦蕾    编辑:黄晓强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临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临安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71-6371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