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弥坚的“九零后”

不管是“单打独斗”的周行义,还是集体活动的寿星队,不管是有难度系数的“海陆空”,还是文武结合的八段锦、门球,“九零后”都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人生位置,在这里,他们展示了生命的质量和韧度,他们阐释着“运动即养生”的时尚理念,他们注解着老而弥坚、老当益壮的精神。

记者/钱弘

“寿星健身队”练习八段锦。

|每天一次“海陆空”

鸟鸣幽幽,绿树成荫。青山湖街道,庆北村,田螺山。138个台阶之上矗立着来学照纪念碑,从家里慢跑10多分钟抵达这里的周行义拾级而上,围着纪念碑开始“三三三”的转圈运动:顺走两圈,倒走一圈,在这三圈绕行中,葫芦丝也完成了三首曲子的吹奏:《青春舞曲》《我和你》和《婚誓》;“阿哥阿妹情意长”的乐曲之后,周行义则随着葫芦丝留下的袅袅余音引吭高歌这三首歌曲;绕圈三周,吹奏三曲,高歌三次,他便从纪念碑往下走,在中间亭子处完成倒立,这个动作一般要花费三分钟时间,靠着支撑物也好,身体完全独立也罢,在这三分钟里,周行义还要清唱两首歌,《我和你》和《好人一生平安》是他雷打不动的曲目……

和着鸟鸣,葫芦丝悠扬的曲调和抒情的歌声,飘荡在田螺山的上空,94岁的周行义也以这样“自我陶醉”的方式开启了运动的一天:早晨,他要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跑步、倒立;午后,他要骑上那辆山地车来到距离家不远的苕溪,然后下水游泳,自由泳、蛙泳和仰泳是他必游的三个姿势,每个姿势划水50下,而且边游泳边唱歌,最后在与众不同的“摇橹式”仰泳中结束一天的水上运动……跑步、倒立、骑车、游泳,每天的每天,周行义都坚持锻炼这一套“水陆空”,每天的每天,他也都要完成一个微型的“铁人三项”,正是有每日的必修课相伴,周行义神采奕奕,活力四射。

实际上,在“海陆空”之外,周行义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不管搬家到哪里,他都会让人安装一个单杠,或者在屋顶,或者在后院。空闲时,他便在单杠上练习力量:先是引体,然后悬举,举腿,上翻,卷腹,越过单杠之后,又以相反的方向上杠,最后才慢慢落下,这一套动作周行义一气呵成,“单杠可以很好锻炼手臂肌肉和后背肌肉,而屈膝上举可以锻炼大腿肌肉。”似乎还不过瘾的周行义说。全身的肌肉都得到了锻炼,全身的细胞都被激活了,对于周行义来说,单杠训练也许正是为每天的“海陆空”必修课提供必要的力量积累。

94岁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周行义却依然满身活力,良好的运动基因为他走上运动之路提供了必要的储备,年轻时他喜欢打篮球,是国家三级运动员;12岁就开始学游泳,还经常参加冬泳,现在天气慢慢凉了,每天10分钟还是雷打不动;60多岁的时候,开始加入长跑协会,坚持每天跑步,一开始感到有些疲惫,后来循序渐进,最后的日运动量达10公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参加马拉松比赛,杭州、上海、北京等马拉松赛事都有周行义的身影。在周行义保存完好的一叠档案资料中,有2000年获得临安市“喜迎新世纪”登山比赛老年男子组第一名的获奖证书,有2001年参加第四届中国老将田径运动会男子10000米(70-74岁组)第六名的成绩单,更有2001年参加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完赛证书:当年12月8日举办的马拉松赛,73岁的周行义从上海陈毅广场出发跑完半马,成绩是1小时48分13秒,位列第401名,“这是我成绩最好的一次半马比赛,108分钟跑完半马,我就像是梁山108好汉!”回忆当年的辉煌战绩,周行义依然充满了自豪。

“竖蜻蜓”是周行义的绝活。

对于周行义来说,最特殊的运动方法就是倒立,他将之冠名为“竖蜻蜓”:头朝下,然后用两手支撑全身,双腿慢慢向上竖立。周行义说,竖蜻蜓的关键是在双手和头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区域,用头和手的力量支撑身体的重量。60多岁的时候,“突发奇想”的他先是靠在床上进行练习,由于领会了要领,几乎没有困难就学会了,从此之后这个动作成为了运动的招牌,为了看看自己究竟能倒立多久,他在倒立时还加入了唱歌的玩法,现在三五分钟保持平衡都不是问题。每次去外地旅游,他也都要展现这一绝活,长城、泰山、日月潭、鸟巢都留下了他“竖蜻蜓”的特殊身影,“我去过的最近、最远、最长、最高的地方,都要用竖蜻蜓纪念一下。”刚在自家对面的椅子上完成竖蜻蜓,周行义摸了摸自己的头顶,“你看,上面都磨平了。”他直言,自己最大的梦想是做个竖蜻蜓唱歌的百岁老翁。

周行义运动40余载,在每天的每天持之以恒的运动中,在玩转“海陆空”的锻炼中,他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我自己有一个梦,希望100岁的时候能成为铁人三项的运动员。”

|村里有支“寿星队”

清凉峰镇程家自然村,杭瑞高速穿村而过,高速路南边的一块芋艿地里,93岁的汪林汉刚干完农活,比他大三岁的王江石就来串门。老哥俩手拉着手走到厅堂,甫一坐下,王江石就说出了自己想要去外面旅旅游的想法,“我最想去广西桂林,看一看桂林山水的美景,还想去新疆、西藏……”汪林汉则告诉他:“云南西双版纳也不错,我倒很想去那里。”关于旅游的事一说完,王江石拿出了自己刚出的《江石诗联集》递到了汪林汉的手中,这本书收录了近两年来王江石创作的500余首古体诗和100多副对联,分为感怀篇、庆贺篇、纪游篇、楹联篇四个部分。王江石将这本诗联集礼赠汪林汉,不仅是作为他们86年友谊的见证,更重要的是《写在前面的话》就是汪林汉所写,而受到王江石出书的影响,汪林汉也想把自己创业的诗文汇集成册,“我估算了一下也创作了五百首诗。”

谈谈旅游,说说诗文,对于这两个年过九旬的哥俩来说,他们最挂念的事,则是祝家庄文化礼堂的“寿星健身队”活动什么时候能恢复。因为9月份开始打山核桃,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山核桃采收,以往每周日上午安排的活动已经快一个月没有举办了,但是在场的81岁王维新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个星期天可以恢复了。

这个“寿星健身队”为什么让这两个九旬老人念念不忘?它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早几年,祝家庄的几个老人常常在王维新家里“聚聚”,他们学诗词,学跳舞,老年生活不再孤单。2018年的时候,从清凉峰镇成校校长位置退下来的胡新人成立了区健身协会,他一直致力于推广太极拳,2020年来到祝家庄时发现这里的老人多,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有70多个,于是胡新人开始在这里建立寿星健身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

王江石的“诗画人生”。

寿星队,名副其实由寿星组成,“与其他团队不同,祝家庄这支队伍是寿星队,参加的都是80岁以上的老人,目前全队共15人,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81岁,平均年龄87岁。”胡新人说。写诗跳舞之外,寿星健身队的最重要一项活动则是学健身气功八段锦。八段锦功法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体现的正是其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神与形合、气寓其中的特点,“八段锦的动作相对简单,下蹲动作不多,健身养生效果又好,非常适合像他们这样年龄段的老人。”寿星队建立之后,69岁的胡新人,在这些寿星面前自然成了年轻的“新人”。由于练习时无需器械,又不受场地局限,96岁的王江石作为最年长的“寿星”深深迷上了这一运动,“每个礼拜天活动一个上午,真的像过节一样。”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在王江石看来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和自己人生切实相关的至理名言。1950年王江石从徽州师范毕业,先在安徽当地一所完小教学一年,之后调到歙县北岸中学当教务主任长达三十年。在31年教学生涯中他教过体育,爱好篮球和游泳,1977年9月的一天,北岸中学的一名教师不慎落水,王江石下水救人,正是凭借着出色的游泳技能,“尽力三次才把他送上水面,真险,算我命大。”退休之后的王江石回到老家干了17年农活,体育运动也渐渐生疏了。88岁的时候他被诊断出膀胱癌,这对王江石来说是一次打击,前后经过了三次手术,修养在家时听说村里成立了寿星队,王江石便加入其中,学写古诗,学写书法,练习八段锦,王江石术后的康复很好,现在的他能上山挖笋,下地干活,打拳吟诗写书法样样在行,今年年初为助力北京冬奥会,他还和王维新一起去了大明山,体验了一番滑雪的乐趣。

“而今老迈九十六,临调枯树又春风。”这是收录在诗联集中的其中一句,和汪林汉在一起的时候,王江石又即兴赋诗一首:“髦叟顽症多次刀,找回老命在世傲。学拳健体平心态,锦绣山河令醉豪。”这首《学拳乐》道出了王江石的心声,而93岁的汪林汉也不“示弱”,他也即兴创作了一首名为《学太极感》的诗:“髦练八段锦,东施学西行。行者若一瞥,笑煞几千人。外言聊无赖,自知获硕成。举指硬笨拙,老乐又健身。”抒发的是一种自得其乐的感情。和王江石一样,汪林汉对于运动也有着自己的体验:“一定要动起来。”他回忆说自己70多岁的时候,经常头晕,还会突然摔倒在半路上,后来开始自己注意养生,或者打打乒乓,或者拉拉二胡,身体慢慢硬朗起来,和王江石一起加入寿星健身队之后,更是焕发了活力,现在每天还要在自家的五分地里干干农活,双肩挑100斤根本没问题。

与96岁的王江石和93岁的汪林汉相比,90岁的方德怀属于“年轻人”,寿星队有活动,家在玉屏村的他和妻子许巧红会花近一个小时、换两趟车来到祝家庄文化礼堂参加活动,虽然路途有些遥远,参加活动费些周折,但是和大家一起运动的激情让夫妻俩从不落下,“老师来一趟不容易,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学不到新东西。”而实际上,方德怀最早的老师正是妻子许巧红,夫妻同属狗,许巧红比方德怀小一轮。杨氏太极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一套接一套都学会了,两个人平常就在家里就打起了“家庭太极拳”,默契配合的他们还代表村里参加了清凉峰镇首届太极拳交流活动,还拿回了二等奖。除了八段锦和太极拳,方德怀对一个项目情有独钟,也是他坚持时间最长的运动,那就是走路,退休之后他几乎每天都要健走,从家里出发,沿着家北面的那条路行走,每天早上和傍晚各一次,每次行走半小时到一小时,“2018年之后,我的右腿疼痛和头晕都没有了症状。”

|“第一运动”和不二选择

9月21日,锦城街道胜利巷31号,临安区门球运动协会运动场地上,由29支队伍参加的“区门协直属队第三季度门球赛”正在激烈角逐中。在西面场地上,身穿“夕阳红”运动衫的七号选手张海南,面对的是在白线之外的七号球,当轮到自己击球的时候,他将球放在出界的内线外,然后用球杆击球,球被打进了界内,但是他必须等到下一轮才可以继续击球——当裁判宣布30分钟的比赛结束,机会再也没有给张海南,他所在的工商一队以8:22的悬殊比分输给了经信队,听到这个结果,他轻轻摇了摇头。

工商一队和经信队的角逐,完全可以看成是门球场上“九零后”的对决:92岁的董诚是经信队的队长,虽然这一场比赛他没有作为队员上场,但是实力强大的经信队作为本季度的种子队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对手,取得了比赛的两连胜,闯入8支队伍的决赛已没有悬念;而工商一队有两名在场上拼搏的队员都是“九零后”,一名是91岁的张海南,另一名则是金秀英,同样也是91岁,老将压阵,他们还是遗憾地输掉了比赛。虽然在场上,董诚和张海南、金秀英是对手,但是对于三个九零后来说,比赛的胜负并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拿起球杆、击打门球,在进门或中柱的过程中,结果已经被淡化了,重要的是那份对门球的热情,对运动的美好体悟。

门球又称为槌球,是高尔夫球与撞球的混血儿,这种在平地或草坪上进行的室外球类运动,目前已经成为老年人的“第一运动”,临安区门球协会会长罗彬忠认为门球运动适合老年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门球的基本活动是瞄准、击球、拾球和到位,这些活动伴随着快跑或慢跑,可以使得全身的运动器官,特别是手,臂、腰、腿、脚,以及视力、听力、内脏和神经系统都得到锻炼,但是体力消耗并不大,非常适合老年人;另一方面来说,门球运动在长25米宽29米的运动场上,虽然只有简单的球、门、柱组成,但是其中的战略战术演变非常多,甚至会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不管是独立击球还是互相配合,都能够陶冶性情,更能激发脑力,使得这项运动更具有时尚感,所以在促进身心健康方面,门球成为很多老年人的不二选择。

“门球健将”张海南。

无疑,门球运动队也成为了一支“寿星队”,罗彬忠给出的数据是:临安门球协会成立已经31年,目前共有63支球队,成员达424人,其中70岁以上老人近200人,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年龄最小的46岁,最大的92岁,年龄差也是巧合式的两倍,而这名92岁的最年长队员就是董诚。董诚参加门球运动已经有20年时间了,每周来这里训练是必修课,在他的带领下,球队2021年参加了杭州市和临安区的多项比赛,获得了4个第一名的好成绩,“打门球可以训练自己的力度和准确度,对身体健康很有帮助。”除了门球,董诚还担任了15年的钓鱼裁判;他喜好书法、绘画和篆刻,他的书法、摄影等作品曾30余次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前年花几个月时间完成的篆刻“百寿图”,也是他对健康人生的另一种阐述……从出生到现在,董诚的记忆中只有两次因为感冒上过医院,他长年不吃药、不打针,除了现在听力有些不便之外,其他一切都很正常。正是因为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习惯,董诚2012年被评为杭州市“老干部十大之星”中的健康之星,2018年被评为浙江省第八届健康老人。

与92岁的董诚相比,同龄的张海南和金秀英对门球更是情有独钟,虽然他们比董诚小一岁,但是从事门球运动的历史比董诚更“年长”,他们都打了31年的门球,也都和临安门球协会“同龄”,当然他们所在的门球队也创造过辉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就获得过全省门球比赛的第四名,“如果没有最后的失误,我们的成绩将是亚军。”张海南有些遗憾地回忆道。现在的他,还保持每四天训练一次的习惯,尤其是门球对自己用脑帮助很大,“一拿起杆子,就要考虑球怎么落位,怎么进球。”而对于金秀英来说,打门球也曾是“夫唱妇随”的传统项目,丈夫方芝伦就曾经担任了门球协会的秘书长,靠着“近水楼台”的优势,她成为临安第一批门球女将,也见证了临安门球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那时候除了在临安、杭州乃至浙江各项门球赛事中拼搏,金秀英还喜欢走出去,和临安门球健将一起到西安、重庆、四川等地,和当地的门球队员切磋球艺,不仅在交流中提高了门球技术,也让自己那颗心保持着永远向外的激情。

在痴迷中强身健体,在钟爱中启发智慧,在醉情中享受快乐,这就是门球的魅力,“打门球让我心情乐观,心态平和,这才是我们老年人真正的健康生活。”金秀英把31年门球运动的经验总结成这句话,而这样的健康观并非仅仅局限于门球运动,不管是“单打独斗”的周行义,还是集体活动的寿星队,不管是有难度系数的“海陆空”,还是文武结合的八段锦、门球,“九零后”都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人生位置,在这里,他们展示了生命的质量和韧度,他们阐释着“运动即养生”的时尚理念,他们注解着老而弥坚、老当益壮的精神,在休闲康养、娱乐消遣、含饴弄孙的安逸闲适生活之外,运动让九零后的耄耋老人活出了更精彩的快乐人生。

(本版照片由被采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