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化中学三十载掌舵者舒宗厚:筚路蓝缕启山林 团结勤奋办好学

舒宗厚走了,留下的“师生团结 勤奋教学”优良校风,必将与他“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的君子之风一道,长久回荡于杏坛,被昌中学子铭记,也为后人的教育事业提供一种可资镜鉴的路径。

记者/高红波

舒宗厚退休后回到龙岗老校区,与昌中老教师在“勤俭楼”前合影(前排居中为舒宗厚)

几个月前刚度过80华诞的昌化中学,产生了无数优秀教师和学子。其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将载入昌中史册,被人们传诵许久。他就是担任昌中校领导长达32年之久的舒宗厚。

今年1月10日,舒宗厚溘然长逝,“临场”计划对他进行的专访未能完成。该校另一位成绩斐然的程小戎老师,2月11日接受本报采访,谈起和舒宗厚筚路蓝缕、并肩作战32年的往事,几度潸然泪下,由衷钦佩老校长的高风亮节。与程小戎伉俪情深的该校资深教师方丽月,共同回忆了昌中的辉煌岁月。他们至今居住在昌中校园内,成为舒宗厚“以校为家”的经典阐释。

舒宗厚之子舒更新,也是昌中学子。他继承衣钵,执教临安中学30载。昌中另一位学子何贤寿,刚从昌中教师岗位上退休,应邀发来怀念舒校长的文章,字字情深,句句意切。舒宗厚走了,留下的“师生团结 勤奋教学”优良校风,必将与他“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的君子之风一道,长久回荡于杏坛,被昌中学子铭记,也为后人的教育事业提供一种可资镜鉴的路径。

程小戎口述:昌中优良校风为他所开创

历届昌中老师中,我和舒宗厚校长共事最久。舒校长生于1932年,长我5岁,始终是我的良师益友。他很有领导才能,学历不高,任校长时,才25岁。他在昌中领导岗位,历时逾30年。这个纪录是空前的,估计也将绝后。我在昌中工作42年,他当校领导,我是全程目击和见证人。

新中国成立前,舒校长就投身革命事业,任昌化人民政府通讯班班长、中共昌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57年4月开始,他担任昌化中学校长、书记等职务。昌中创建于1941年,只有初中部,1956年增设高中部。这时派他来任校长,足见组织重视。后来县委又派冯子超同志来担任专职支部书记,他们配合默契。

我老家遂昌,1956年大学毕业后,分到昌中,建德短暂工作后,1957年又调回。我的家庭出身不好,祖父是日本留学生,父亲做过国民党政府高官。舒校长让我担任第一届高中班主任,是冒一定风险的,也可见他对我的信任和爱护。我是解放后昌中接纳的第一个大学毕业生。舒校长不以家庭成分为用人标准,对知识分子格外垂爱。学校办高中,是全县瞩目的大事。他把这个班作为“试验田”,事无巨细,都同我们一起商量,我们铆着一股劲,要把高中办好。

因为历史的原因,学校没有高学历的教师,只能依靠原先教初中的教师,边学边教。这些旧知识分子大多数家庭成分也不好,舒校长却一律重用。1957年,郑绍泉从华东师大毕业分配过来,他祖上也是地主,舒校长如获至宝,让他担任了第二届的高中班班主任。在大家共同努力下,1959年昌中第一届高中毕业41个学生中,32个考取了大学,打响昌中办学史上的第一炮。没录取的几个学生,大多是因为政审没通过。郑绍泉带的那一届,参加高考的上线率达到100%,其中不乏一脚跨进了清华、复旦大门的穷苦娃。昌中高中部连续取得佳绩,舒校长扬眉吐气,我们师生欣喜万分。

此后的1979、1980、1981、1983届,我连续担任高中毕业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在舒校长带领下,全校教师同心合力,使出浑身解数,为昌中教育鞠躬尽瘁。昌中的校风是八个字:“师生团结、勤奋教学”。其中的关键词,就是团结和勤奋。这个风气,是舒校长开创的。一代代昌中老师,让无数农村孩子圆梦大学,这是校风在教学上的真实体现。其实故事很多,我再说说“勤俭楼”的来历。

办高中部那会儿,昌中校区还在龙岗的汤家湾。随招生规模扩大,教学用房捉襟见肘,不够用。1960年初,昌化县人民政府拨款10000元,为昌中建造新校舍。学校反复研究,综合考虑整体布局和高效利用,舒校长拍板,拆去女生宿舍“汪王庙”,在原址上建土木结构的两层楼校舍。也就是说,政府计划的6个教室,扩大为14个教室,共1072平方米,面积增加一倍还不止。政府拨付的资金不足部分怎么办?舒校长发动全校师生勤工俭学,自力更生,筹集各种建筑材料,又拿出学校多年来省吃俭用结余的近万元账外资金,充实到扩建校舍的费用中来。经周密测算,舒校长预计,不会出现赤字。

建校舍要用的大量木材,经昌化林业局批准,以最低收购价,拨给学校。部分杉木产地在龙岗公社林坑坞,距学校近,舒宗厚校长带领师生去那里搬运。部分木材产地在龙井桥荞麦岭脚,距学校较远,有10多公里。一条水流湍急的河道,从那里直通校区。我们把木材推入河道,顺流而下,到学校后山脚水潭处,打捞上来,运到工地。

作为基础材料的砖头,需求量最大。汪王庙拆除后,部分旧砖可用。第二招,舒校长发动学生,将附近坟场的老砖头挖来。第三招,舒校长请人到茆里大队,租用一个制砖窑,聘请窑匠师傅指导,运土、踏泥、制砖、劈窑筱、装窑、烧窑,全由师生承担,日以继夜,轮流劳作。细沙、石块这些材料,大家也都利用劳动课或课余,从后溪河畔、太平桥下搬来。早晨做完广播操,舒校长带头,师生列队,跑步去河边,每人捡一块石头,或大或小,或手捧或肩背,跑步回校,赶上早自修。师生共搬来了一百多方木料,烧制一千多担石灰,十万多块红砖。当时学校有自己的养殖场,师生动手,养猪养鸡。为调动泥水木工积极性,加速施工,学校宴请,用的都是自养的猪和鸡。

有舒校长的身先士卒,校舍建造速度惊人。当年6月备料,暑假动土,10月竣工交付使用。大楼被命名为“勤俭楼”,纪念勤俭建校的精神。如果没有舒校长的魄力,校舍不可能这么顺利建成。落成庆典时,中共昌化县委书记刘立中亲临视察,赞扬舒宗厚带领的昌中师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县文教局增拨10000元基建经费,以资鼓励。杭州市教育局以(60)1344号文件,通报表扬昌中的先进事迹,在我校召开全杭州基建财务现场会议。全省教育系统电话会议上,省教育厅点名表扬昌中。前几年,昌中一个毕业生,成了企业家,出钱将龙岗旧校区的产权从私人老板手上买了回来,打算作为昌中旧址纪念地加以保护和利用。

青年舒宗厚

1975年,学校计划到南屏山脚建设新校区,又是舒校长带头,发挥八字精神。他把大家带到那里,朝眼前的不毛之地,划了一个圈,告诉学校师生:我们要在这里,建设昌中新校区了。师生齐心协力,用锄头畚箕,肩抬手扛,挖平两个山包,把全新的校舍建了起来。1989年4月,舒校长调离,仍然时时关注昌中发展。

因为爱新中国,一些建国前参加革命的人,填履历表时填上“1949年10月1日入伍”,舒校长也“赶时髦”。他明明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却因此不能享受离休干部待遇。后来聊起这件事,他一点也不放心上,坦荡得很。他一心为公的高风亮节,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方丽月口述:他把师生当家人

我念高中时,舒校长是我的校长。大学毕业后,我到昌中教书,他还是校长。我和程小戎老师结婚后,一起为昌中奉献大半生。我们的成长过程,舒校长发挥过很大作用。舒校长卧病在床时,我们去探望,他反复说,“我对不起你”,让我感到惭愧。这是一件很有戏剧性的往事,没想到在他心里,一搁这么多年。

1981年,我在昌中已教10年化学课。我在浙江农业大学,读的专业是茶叶,各类化学都接触过,教化学我是轻车熟路。因原来的生物老师调出,舒校长找我,要我改教生物,带毕业班。化学改教生物,拐一个大弯,费力不一定讨好,何况还是毕业班。我家有三个孩子,一边教书,一边要管家,怕顾不过来。我第一时间婉言拒绝了他。

时逢暑假,我一家人到娘家住一阵子。舒校长跟过来,好说歹说,非要我改教生物。他说,你不教,这一届毕业班的生物课就废了,孩子们考大学够呛。我说,舒校长,这可是毕业班啊,我没教过,万一搞砸,我不就是罪人吗。舒校长鼓励我,说,你行的。他连续住了三个晚上,我不答应,他就不走。哪有这样的校长,为孩子们圆大学梦,他家都不管了,他真的是以校为家,把师生当家人啊。我硬着头皮,临危受命。

我的一个孩子生病住院,舒校长交代他在昌化人民医院工作的爱人,把孩子接去,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照料。他告诉我:你放心工作就是。我全身心钻研业务,钻进去,我发现,有化学专业功底的我,教起生物来,思路上反而多了一扇窗。学生好学,课后还缠着问问题。其中一个学生叫朱冰,我印象特别深。他有时问我的问题,把我问倒。我带的1982届毕业班,高考生物平均成绩,竟然在全卷50分中得到了41.5的好成绩,舒校长开心得不得了。如今已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的朱冰,前些时间来看我,把他获得的“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奖杯,当作礼物赠送给我。他在赠我的译著扉页上写道:感谢您在我心中播下了热爱生命科学的种子。

昌中校风影响我家两代人。我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是昌中毕业。大女儿考上华东师大,二女儿考上中国纺织大学,分别读完硕士后出国深造。儿子考上浙江医科大学,取得北大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经营一家牙科诊所。

舒宗厚退休后与家人合影

我还要说说1984年那一届高中毕业生。农村孩子基础不扎实,偏偏那时县高中两年制,当年考上大学的很少。省教育厅规定,全日制中学不能办高复班。舒校长说,学校不能办,就让学生自己搞嘛。其实是他策划下,我负责租用农民住宅和生产队蚕房,办起高复班,教师晚上给学生辅导。哪个学生家里有困难,舒校长知道,必定去帮助解决,决不让一个孩子辍学。1984年通过补习,这些学生基本都考上大学,如今多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都十分感谢舒校长。

45岁那年,我评上高级职称。如果不改教生物,不会这么快评上。教化学的老师多,僧多粥少。我因“祸”得福,功臣是舒校长,他还说对不起我,情何以堪。程老师后来当了临安县政协副主席,也是昌中至今唯一一个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老师。没有舒校长的一路扶携,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得知他去世,程老师三个晚上没睡着,我们都十分悲痛。

舒更新口述:以校为家,他退休成了好爷爷

父亲是我和姐姐的老师。我说的是各方面,无论是求学,为人,做事,还是职业观,他都影响了我们姐弟。父亲崇尚科学,喜欢有知识的人。他常在我们面前津津乐道的,是学校哪位老师课上的好,哪个老师班级管理有一套。在他心中,教师是了不起的职业。他对学校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是他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父亲是通达之人,看中的是做事,不在乎名利,不屑于拉关系,精力全在教学上,在师生那里。他从小教育我们,不一定要当官,多做实事,做个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当医生或教师。我姐接了母亲的班,做了医生,我成为教师,算圆了他老人家的梦。

父亲在教育界名气很大,熟人介绍我,前面都加一句:舒校长的儿子。其实除了长得像,其他各方面,我都自愧不如。特别是父亲的记忆力真好,退休多年,学生看望他,他说得出名字,也报得出哪届毕业的,姐妹兄弟有谁,父母姓甚名谁,做何行当,家住哪村,或哪条街。遇到昌北老乡,他还能说出那个村里他熟悉的人。

父亲爱好广泛,年轻时喜欢体育,集邮。从我出生那年起,他就自制集邮册,每年一本,延续到我高中毕业,郑重其事地将它们移交给我。他退休后一直是CCTV-5的忠实观众,沉迷于各种赛事,80多岁的老头,居然能对NBA的各位球星如数家珍。他还和年轻一代讨论,津津乐道各球员的技战术特点。在他影响下,母亲也认识许多体育明星,偶尔充当赛事评论员。

父亲在学校受人爱戴,是慈祥的长者和领导。我儿时印象中,他不太着家,成天为学校的事跑来跑去。大家对他的评价,是有魄力,有担当。他倡导“以校为家”,自己身体力行。因此他疏于对家庭的照顾。也许是为弥补这份歉疚,也许是隔代亲,退休后,父亲对孙女和外孙女格外疼爱,在她们小的时候,一天到晚用自行车带着,到处玩。他还承担起每天上学、放学的接送任务,乐此不疲。读幼儿园的外孙女,最喜欢的人就是外公。

我有时和父亲聊,我们学生赶上了,碰上你们这些好的校领导,这么多优秀的老师,以校为家,没有八小时的概念,程小戎、张钦之、郑绍泉、俞冠球、方丽月,等等,无不是这样。我说父亲您也赶上了,有那么好的生源。那时的学生,要么来自农村,勤奋,肯吃苦,要么来自国营大厂,比如8300厂、杭五二厂,素质好。天时地利人和,成就昌中的辉煌。后来优势资源都向中心集聚,教育均衡发展被打破,但昌中的优良作风一直都在。

父亲动过好几次手术,2018年脑梗后,精力大不如前。但一谈到昌化中学,见到昌中老同事、毕业生,两眼就放光,声音洪亮。临终前,父亲卧床不起,我和姐姐轮流陪伴。他最后一段日子,念兹在兹的,是昌中的发展。临终前进入谵妄状态,他嘟嘟囔囔,说着什么。我把耳朵贴近,终于听清楚,他的大概意思是,只要师生团结,勤奋拼搏,昌中能续写辉煌。


附:


何贤寿:南屏钟悠远——怀念舒宗厚老校长


我曾经发表过一篇《老校长舒宗厚先生》。舒校长读到这篇文章,特意打电话来感谢,邀我上他家去玩,我因故没去成。1月10日早上,舒宗厚老校长离世,我悲从中来。天阴寂静,烟雨迷茫,特撰挽联一副,聊寄哀思:

雨雾凄焉,南屏流血泪;

音容宛在,紫水泣哀声。

舒校长爱生如子,言传身教,从不训斥;与同事友好合作,不分亲疏;以校为家,终年无休,不分寒暑;对党忠诚,廉洁自律,从不计较个人名利。舒校长身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他是我们身边的时代楷模,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记得2007年9月5日,退休的舒校长应邀回校,给学生讲校史、校风和校友故事,我们听得很认真,受益良多。1960年前后,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两个方针: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活劳动相结合。舒校长把毛泽东思想与昌中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昌中自身特色,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发动师生建造校舍,办畜牧场。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时期,昌中师生吃用不愁。

舒校长提出以校为家的教育理念,不断注入新内涵,增强学校凝聚力,逐步形成“师生团结,勤奋教学”的优良校风。舒校长是昌中优良校风的奠基人,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先行者。他在提倡和实行“月月有晚会,班班有歌声”,极大丰富学校文艺生活。舒校长十分重视学校教学,成效突出,升学率越来越高,昌中知名度打响,几度称雄临安。

校区从龙岗搬到昌化后,舒校长继续带领学校师生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发动师生搬石头、填操场、建校舍。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展,业绩得到社会充分肯定,一度有“浙西名灯”之誉。舒校长充分发挥他杰出的才能,领导并推进学校管理事业。

退休后,舒校长依然关心昌中发展,每逢重要活动,都积极参加。舒校长曾写下《为 “以校为家”注释——1960年前后昌中校园轶事》等长篇回忆文章,由我编进《回眸》系列校友回忆录中。舒校长寄来文稿后,或致电,或附信,嘱我大胆删改,以我的修改为准,其态度之谦恭,像个小学生,一点不以老校长自居。他信中都称对方为“您”,那份尊重之情,让人感动。舒校长的文章,为学校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校史的整理与编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昌化中学五十年》和《昌化中学校志》都由舒校长主编,他的长期领导经验及校史观,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他编写的文字,不仅填补校史空白,对后人编写校史也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舒校长为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为昌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