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核桃林地流转样本初探 山不转水转

山不转水转。山林流转,也是一种财富再分配的路径。跳出固有格局,放远广阔视野,山核桃林地流转或可呈现一道全新的别致风景。

记者/高红波


我区山核桃重要产区镇的农民收入构成中,山核桃仍将长期稳居前几位乃至首位。如何做好山核桃林地流转,为产业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筑基,是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课题。在利好政策推动下,岛石、清凉峰两大产区镇多个村,近年来陆续试行流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值得总结的教训。

山核桃林地流转,是摸着石头过河。往者尤可谏,来者亦可追。既要用好用足政策,又要平衡农户和流转主体利益,最大程度化解各方风险,已渐渐成为政府、流转主体和农户的共识。从吴向阳到闻远科技再到“野蛮人”森归堂的进入,我区山核桃林流转已经出现特点各异的样本,若他们扬长避短,互通有无,流转的未来可期。

山不转水转。古话又说,风水轮流转。国人向来把水视为财富的象征。山林流转,也是一种财富再分配的路径。跳出固有格局,放远广阔视野,山核桃林地流转或可呈现一道全新的别致风景。

|示范

9月24日上午,《临场》记者驱车来到清凉峰镇九都村。过溪往东,是一片名叫东坑的深山坳,峡谷两侧围成一大片林子。20来个村中返聘工人在山上忙碌,为山核桃采摘收尾。今年是小年,加上部分核桃树老化或遭受病虫害,今年的收成大打折扣。尽管对此有思想准备,然而不到常年3成的结果率,还是有点出乎吴向阳的意料。

吴向阳是康之林山核桃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这片林地的实际管护人。今年5月,区供销总社和康之林合作社共同出资,成立杭州临安农翔农业有限公司,各占股55%和45%。公司成立后的第一项业务,就是流转承包经营九都村这片山核桃林。

“公司注册经营范围较广,涉及农产品种植与销售、植保和品牌推广等,但眼前第一要务,是把这片流转过来的山林管理好、经营好。”昌北供销社主任帅宝煌是农翔公司的法人代表。他表示,和康之林山核桃专业合作社合作,首先是看中吴向阳的流转经验,目的是要打造一个真正生态化的山核桃林地流转示范地。

吴向阳却认为自己的经历是“教训多于经验”。他是土生土长的岛石镇岛石村人,自幼在山核桃林打滚,也曾担任多届村干部,群众基础较好。担任村干部前,吴向阳做过生意,有一定经济基础。他的履历比较符合农业管理部门对流转主体的要求。

山核桃林地流转,需要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砍大/摄

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顾晓波对吴向阳的流转寄予厚望。“生长在产区镇,对山核桃有感情,担任过村干部,有一定群众基础,自身经济实力不差,流转能持续,吴向阳符合这些条件,我们希望多一些吴向阳这样的流转主体出现。”作为我区流转政策顶层设计的主要成员,顾晓波说,政策很难面面俱到,不过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可以成功,也允许试错。

在全区山核桃林地流转政策尚未出台前,吴向阳已试错过一次。2013年,吴向阳流转承包了岛石村小学后面的200亩山核桃林。2014年遭遇大旱,这片山核桃林损失惨重,标的物都没有了,吴向阳出师不利,林地回归村民。连赔偿在内,第一次吴向阳试水就亏了50万。但他没有气馁,又在本村流转了500亩,其中100亩套种了香榧,如今长势喜人。

担任岛石村村主任时,吴向阳曾向农业部门争取了混交造林和退果还林两个项目,既为村民争取了600万元退果还林项目资金,他自己也积累了套种经验。这让他向外村乃至外镇扩张流转有了底气。他经手的流转林地也都纳入农业部门示范基地培育的视野。九都东坑1160亩林地,已申请今年我区连片300亩以上流转示范基地。

吴向阳表示,这几年流转政策带来的利好,坚定了他对流转的信心。根据今年年初我区出台的《山核桃林地生态治理项目实施细则(试行)》规定:连片300亩以上的山核桃流转林地,每亩可享受1500元补助,其中流转主体可拿到500元。

“我必须做好,我是标杆。”吴向阳笑着说,流转过的人才知道个中之苦。这苦楚,不仅来自他8年来还未从林地经营中盈利的现实,也来源于与千家万户打交道的繁杂,更来源于农业种植靠天吃饭的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忧虑。

仅以签订流转合同这项工作为例,其过程就十分费时费力。先由公司和村里成立评估小组,共同对每一棵山核桃的结果情况进行估价。往往在说服村民的第一关就遇到大麻烦。

东坑山坳这片林地是典型的“插花山”。所谓“插花山”,就是在同一片林子里,分散着各个村的林地。这是我国山林权属确权时遇到普遍问题,尤其是在两昌山核桃主产区,“插花山”非常普遍。东坑山坳共有1600多亩林地,吴向阳想全部拿下。仔细一调查,他发现其中将近500亩范围,涉及农户来自周边十来个村,只好放弃,只流转全部属于九都村的1160亩。

然而,只要有一户不同意,流转下来的后续经营就有麻烦。“张网、统防统治,你都不能碰到这一户的林地。”吴向阳说,这时候村干部就会发挥大作用,大部分时候能做通工作。实在拿不下,就等待机会。

挨家挨户做农民的工作,就要依赖村干部出力了。同样申请了流转示范基地的新峰村,村干部也感受到工作的艰辛。今年上半年,为尽快圆满完成流转合同签订,新峰村成了专班小组,村干部分成三组,由党总支书记邵剑带队,日夜上门向农户开展工作。

从吴向阳那里取来的经派上用场,新峰村流转林地的每一棵山核桃都做上标记,专班小组评估好价格,找到农户商量。“有一家农户责怪我,因为前一个晚上,我们上门磨嘴皮子,折腾到半夜,害她煮笋煮到后半夜。”新峰村党总支委员陈萍梅听完户主的诉苦,找了个法子安慰她:“您有高血压,不要再上树了,太危险,还是签掉合同算了,也省得你今晚又到后半夜睡。”户主又好气又好笑,最后服气地签掉了合同。

东坑这片林子的一个农户,起初也对评估价格不满意,拒绝流转。9月份采收时,户主从树上摔下,幸好有一株树挡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第二天,户主主动找到吴向阳,愿意按最早的估价流转。

同样是今年上半年,杭州闻远科技有限公司流转了岛石新二村360亩和清凉峰镇新峰村1105亩山核桃林地。加上去年在岛石镇呼日村、黄川村的流转,该公司流转总亩数已超2000亩。从流转规模上看,闻远科技、农翔公司和森归堂已构成三足鼎力之势。

|风险

吴向阳承认,虽然有一些有阻力,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流转山林。农民的“退让”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从事山核桃种植的林农已呈现老龄化,子女都有自己的主业,以传统方式子承父业的极少。二,上树采收、肩扛手挑的作业风险太,农民审时度势,以生命安全为上,知难而退;三,随着张网自然落果的推广和规模流转的宣传政策深入人心,流转的趋势不可逆转。

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背景的推动下,一些资本也开始试水,投到深山老林,为山核桃林地流转注入一股新活力。浙江森归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今年进驻岛石镇大山川村,一次签下大坞自然村4500亩山核桃林地流转合同,让业界感到咂舌。这片基地成为全区连片面积最大的流转示范点。

“一次性签这么多林地,流转款还是倒三七甚至四六开,评估太乐观了。”吴向阳说,除非森归堂有其他获利方式,仅依靠山核桃经营,这种分成模式下,不可能盈利。

分成是流转山林最重要一环。吴向阳总结出一套比较科学的分成比例,也得到业界认可,“就是三七开,农户拿山核桃收成的三成,经营主体拿七成。”吴向阳认为,主体的七成中,至少四成是成本,最多三成是盈利。

规模流转,给大面积推广张网自然落果带来了契机。金凯华/摄

“遇到今年这样的小年,虫害又多,流转主体的风险就更大了。”吴向阳表示,农户的利益要首先保证,但流转主体长久不能盈利,信心不足,难以为继,最后农户的权益也要受到损失。

九都村第一批签订合同的农户章福萍和章卫男都表示,从长远角度看,流转是好的。“村里每年采收山核桃都有人受伤,我们年纪大了,命最重要。”章福萍算了一笔账,今年结果率低,往年能收4000多斤干籽,今年她家最多900斤,“这是农翔公司的评估,和今年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今年预计拿到的流转款不多,但我们全家都告别了采收时提心吊胆的日子。”

好像是冥冥中的奖赏,和大部分产区镇减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山川大坞自然村今年丰产。“预计能收50万斤干籽。” 森归堂的母公司、上海和翔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红利承认,由于是首次流转,没有任何山核桃种植和管理经验,评估时稍显乐观。

母公司注册地在上海浦东新区,主要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拿过大禹奖,今年合同项目资金已达15亿元,截至9月上旬,已完成6亿。前几年,公司在余杭注册了一家公司,开始涉足农业。

“我们了解到临安山核桃林地正在生态化改造,迫切需要规模流转,结合国家乡村振兴的大方向,我们决定来临安投资,”李红利表示,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今年政府奖励公司的张网和连片流转补贴,就有700多万。“如果没有这些补贴,今年肯定亏。”乐观的李红利认为,今年有望收支平衡。

改变最大的是村民。往年开杆那天,像所有其他产区村一样,大坞村的男女老幼,天没亮都上山采收,村子里白天几乎看不到人。今年9月7日开杆那天,村里恢复几十年没有过的热闹。61岁的王保平是原村干部,被公司森归堂返聘后,从事山林管理,他说:“开杆日白天,村里人来人往,这景象我多年没见到了。”王保平家常年可收3000斤干籽,坐在家里啥都不用干,每年能拿到4万元流转款。

闻远科技流转项目负责人杨毅平,曾多年从事山核桃经营,也是最早从事林地流转的主体。杨毅平表示,森归堂的分成乃至经营模式,会对其他流转主体构成“挑战”,让他们在下一步的流转谈判和经营中处于被动。

吴向阳第一个感受到这种挑战。作为全区最早大规模推广使用张网的流转大户,吴向阳在昌北农民中培养了一批张网能手。因森归堂的用工价格更高,几个张网的好把式都去了大山川村,“那边每天只多付20元,因离家近,他们会选择森归堂。”

好在有供销总社的背书,吴向阳的压力和风险相应降低。“既然是公司,我们最终的目标仍是盈利。”法人代表帅宝煌说,任何流转主体不能只承担风险,必须要有利润,否则无法支撑下一轮深化流转。

“承担最多经济风险的是流转主体,相对而言,农民风险较小,无论流转成败,山还在那里,权属归农民。”顾晓波希望,所有流转主体能把生意做好,不至于推倒了重来。

|未来

因为这三家的流转面积增加,尤其是森归堂的加入,使得今年全区的规模流转数据大大增加。截至目前,通过以点带面,全区完成山核桃林地适度规模流转1.1万余亩,完成今年年初农业部门预计任务量的224%。

“全区山核桃规模经营的氛围已经形成,随着几百亩甚至森归堂这样几千亩的规模经营开始实施,整个产业发展可能引起一系列变革。”顾晓波表示,这种变革,可以从林地大量使用单轨运输机、无人机看得出,“未来市场还将出现一系列专业社会化服务支撑,比如植保。”由于规模流转,全区实施完成山核桃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1.3万亩。

“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完成的。”区农业农村局山核桃首席专家丁立忠表示,包括植保和土壤改良在内的所有新技术应用和推广,以前因为林地分散,进展都非常缓慢,“农民的认识程度不一,只要一处受阻,整个技术推进就滞后,规模流转打破了这个壁垒。”和流转速度相匹配,今年全区张网采收新增面积1.2万余亩,总面积已达8万亩左右。

和其他流转主体不同,森归堂成立之日起,公司就驻村办公,和村民在心理上拉近了距离,同时也让村民感到,公司并不是打一枪就走人。森归堂公司总经理姜蕴华,是大山川流转项目的实际执行人,半年多扎根大山川村,已经和村民非常熟悉。

“我们既到过清凉峰、龙岗,也去过宁国考察,对整个行业的把握会越来越明晰。”姜蕴华告诉记者,截至9月29日,大山川流转林地张网落果采收干籽30万斤,已代加工一部分,“公司正加紧设计品牌LOGO,要不了多久,消费者就能买到森归堂牌山核桃。”

截至目前,森归堂已投入2300万元到山核桃林进行基础建设,包括修建林道、安装摄像头、铺设安全网等。“我们还会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打造多维度森林商业体。”李红利说,森归堂正在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选取149个测土配方点进行土壤改良,“让土壤恢复到原生态,使山核桃恢复元气,5年内产量可能翻番。”

和局内人的习惯性“守成”不同,李红利对改变山核桃一产和二产格局信心满满。长期处于某个商业圈中的人,熟悉规则,但思维容易固化。而“野蛮人”森归堂认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本,还有跳出圈子另辟蹊径的果敢。

而闻远科技则将更多精力放在数字赋能上。该公司负责人余斌表示,公司开发的山核桃产业云平台,已采集1300多万条全产业链数据,将来可实现产业资源管理、病虫害预警、电商大数据决策、虚拟生产与估产等多维度智能分析,为生态化治理、标准化种植、加工产品创新、流通营销等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分析支撑。“接下来要构建三产融合、智能预警、科学决策的服务体系,深化‘山核桃一件事’浙里办小应用服务,提升林农获得感,提高林农收入,推进共同富裕。”

流转后的大山川大坞自然村山核桃,全部自然落果,公司经营,开杆仪式上,村民显露多年不见的闲适。 高红波/摄

顾晓波告诉记者,我区今年新增的5个山核桃数字赋能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已完成数字资源局专家评审和公开招投标,近期将启动建设。这5个基地是岛石镇大山川村、清凉峰镇新峰村、清凉峰镇九都村、太阳镇武村村、太湖源镇东天目村。

把控全局的李红利,更多时候则在上海总部运筹帷幄。9月29日他通过电话告诉记者,公司已开始展望产业集群的光明未来。“一方面,我们要在林地立体化上做文章,保证一产和二产的赢利,另一方面,我们要延伸产业链,植入文化,叠加动漫等产业,全方位长远谋篇布局。” 李红利坦言,他知道不少观望者认为森归堂活不过两年。他,也可以加上闻远科技,需要时间来证明,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