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6℃/17℃ 详情

您当前的位置 : 临安新闻网 > 天目文苑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发布时间:2022-09-26

沐着秋风,到岭下村,与李振寿老师一起敬谒昌化中学首任校长陈鸿文先生之墓。

我们出李老师家后院,走上水泥平路,惊起路下方小溪里浮憩的白鹅,嘎声大作,打破了乡村的寂静。步至山麓,要过一条小溪坑。深涧窄桥,小心翼翼地过了小桥,便是陌上草径。拾级而上,蹬道狭窄歪斜拐转。路边荒草丛生,道上落满枯枝败叶。这样的荒径险道,让人想起先生走过的那条坎坷不平的人生路。

先生,1905年生于顺溪乡(现属清凉峰镇)岭下村,1934年7月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教育系。先后在杭州清波中学、杭州市教育科任职。1938年春,在昌化吉口(颊口)乡歧安村创办私立唐山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后在浙西一中、浙西三中任教。1941年1月,在三民乡汤家湾(龙岗)筹建昌化县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出任昌化县立初中、昌化县立简师校长。建校初期,创作了《昌化中学校歌》《昌化简易师范校歌》。1946年7月,离开家乡去余杭县简师任教务主任、校长等职,仍然心系家乡的教育事业。1948年9月回到他亲手创办的昌化中学,担任语文、英语教师。1958年离开学校,回家乡岭下生活,艰苦度日。1982年病故,葬于岭下村。

我们杖履攀登,到达僻静墓地,已出微汗。墓前坟坦圆形,周边直立数根方柱。坟墓在山腰,于石壁山间凿洞而成墓穴,以溪石垒筑坟面,用水泥构嵌石缝。李老师说这个地方安全,先生可以在这里安息了。是的。然,我想到了教育家陶行知那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可视作先生不平凡的人生写照,先生热心于家乡教育事业,在贫病交加中逝去,连墓穴也安置在石崖山壁之中而尽量不占土地。

坟墓向南,视野开阔,处静地而见繁华热闹之公路,栖山川而赏旖旎风光于岭下。大山作伴,顺水清风。坟墓上方石崖上从左至右横向镌刻繁体隶书“陈鸿文之墓/一九八八年修”两行红色字样,第一行大字居中,第二行落款字体偏小偏右。石上镌刻,简约朴质。

墓前西侧方柱石碑上有陈文建老师撰写的《陈先生鸿文校长墓志铭》。石碑的四立面上竖刻隶体碑文。先生风华正茂与忍辱负重的一生,在这篇《墓志铭》中有生动的记叙和高度的评价。其铭斐然文采之美有味,而先生谦然君子之风不朽。

从《墓志铭》中,还可以读到先生落魄时编纂字典和研制插秧机的记载,此二事鲜为人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怎样的处境之中,先生都致力于将他的知识奉献于社会。其教化功德,其智慧光芒,其创造风尚,其吃苦精神,无不令人感慨系之。

岭下苍苍,顺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千秋景仰,万世流芳。一樽以祭,五律吊之:

壁崖埋义骨,岭下驻英魂。

办学添功业,教书有法门。

修编成字典,研制献农村。

日月长悬照,山川镌印痕。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何贤寿    编辑:黄晓强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临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临安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71-63715099。
临安发布微博
临安发布微信公众号
今日临安微信报
爱临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