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38℃/26℃ 详情

您当前的位置 : 临安新闻网 > 天目文苑
春草文章寸草心
发布时间:2022-08-18

——读潘观根《春草集》

读潘观根先生《春草集》,让人想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潘老师的书里就像游子的行吟,笔尖上总是萦绕着乡情乡愁。

潘老师从昌化河桥走进杭州城里,并且生活在杭城。尽管昌化河桥也是杭州属下的一片土地,但是毕竟一处在乡下,一处在城里,两地城乡有别,风物有异,情感相连,常常从这“地”会想到那“地”,把思乡之情付诸笔端。你看《昌化鸡血石》一篇六七百字小文,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把昌化鸡血石的产地、质地、色彩和价值等介绍给了广大读者。文章虽短,乡情却长,特别是末尾一句:“不知道世间还有比鸡血石珍贵的石头否?”客观上是写石之珍贵,主观上寄托了情之珍贵。《那一本〈县志〉》写的是怎样得到这本民国初年编的《昌化县志》的故事。这本《县志》经历了水火的考验,实际上就是潘老师把它从水火之中抢救出来的。你可以感觉到一个爱书人的痴迷模样,你更可以感觉到一个游子的寓情于物。

潘老师最早的一本著作是写河桥的,题目叫做《回望河桥》,通过写家乡河桥,把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现在这本《春草集》里也有不少篇什是对河桥的深情回望:《救救河桥老街》《河桥茄村:浙江工业大学的发源地》《永昌亭记》等文章都有作者对家乡河桥的思考,对家乡的爱促使作者站出来呼吁,要为家乡增光添彩。再看《谷雨晴楼》《燕楼迎亲》《河桥历史文化中的秀点》等文字写出了河桥的风情,写进了作者的乡情。书中还有《浙西大峡谷的石头》等几篇写浙西大峡谷的文章也都是乡情的产物。即便写到杭州城里也离不开乡情,如《昌化人在杭州》《高山流水赋钱塘》等纪实文学是对家乡昌化人的赞歌,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乡情。

潘老师不仅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乡情,还在一些实用文体中表达了他的浓浓乡愁,这类文章直接为家乡献计献策,把乡情寄托在对家乡的事业里。比如:《关于提升河桥古镇形象充实旅游内涵的建议》《原河桥镇誉光村邀函》《昌化同学(乡)杭州联谊会秘书处邀请函》《河桥镇考察报告》《关于河桥胡氏古墓申报市级文物点的报告》《情系故土,热爱家乡文化》等实用文本或文论都是一个有心人的家乡情怀,以其丰富才情与实际行动回报家乡。

这本书里还有不少的文字并没有直接写家乡或者直接抒发乡情,却都是基于乡情之上的,是以家乡的视野来观察,聚思笔下。《心系校园,情满家乡》是为家乡摄影家许力强先生的摄影作品集《走不出河桥》写的序,写的是摄影家的校园情与家乡情,而写序本身就是基于作者的家乡情,是以家乡的视角进行叙述的。再如《青岛有个劈柴院》这样的文章看上去与作者的家乡情好像毫无关系。但是从作者的描述之中,折射了河桥老街的影子,作者在劈柴院的品味与对美食的赞美之情都融进了乡情的韵味。

潘老师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大杂烩:有散文、随笔与小品,有报道、通讯、信函与祝辞,有序言、建议和报告,有人物纪实,有调研文论。文学笔墨与实用文体集于一书,由乡情串联起来,杂而不乱,并且相映生趣。潘老师在序言中说:“离开家乡进城后,天晴天雨,茶余饭后,爬字作文,颇像种草,这些草样文章,品种多样,颜色各异,长短不一,菁芜杂陈,汇集起来,就成了春草集。”潘老师的这种“种草”其实就是“种乡愁”。这些“草样文章”便是“蔚然乡情”了,就有了孟郊《游子吟》中的“寸草”“春晖”之类意境了。笔者以七言绝句一首概之:“春草文章寸草心,春晖暖意到如今。西风已起天犹热,纸上乡情作酒斟。”陈启校长看到我这几句诗评,说道:“他(潘观根)的作品饱含乡情,有草木味,很接地气!”然也。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何家言    编辑:黄晓强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临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临安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71-63715099。
临安发布微博
临安发布微信公众号
今日临安微信报
爱临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