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40℃/26℃ 详情

您当前的位置 : 临安新闻网 > 天目文苑
郭璞先生,给天目山留下龙飞凤舞的神彩
发布时间:2022-08-12


《一卷诗书入天目》(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

天目山垂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

海门一点巽山小,五百年间出帝王。

——(晋)郭璞《天目山谶》

盛利民 摄

东晋太宁二年(324年)。

晋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大将军府。

森严的府门前,走来一位中年男子。只见他束发笼冠,穿着大袖长衫,手里,还提着一把拂尘。是郭璞先生到了,他是将军府的常客,晋国有名的占卜师。

郭璞(276—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两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

训诂,古人把用通俗的话去解释生涩的词义叫训,把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话或方言叫诂,所以训诂学也就是研究古汉语词义的学问。风水学,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学,是相术中的相地之术,所以也叫堪舆术,是研究宫殿、村落、墓地之类选址与建设的一门学问。

再看这位郭璞大师,他走进将军府大门的时候,脚步迟滞了片刻,却没有停下,继续往里面走。在他的面前,是宽阔又高耸的台阶,一级一级,展现的好像都是大将军的权威。郭先生没有直接上台阶,却来到阶下一名下等士兵的面前。看清了,郭先生的手上,还捧着一件东西。而眼前这名士兵,怀里抱着戟,身子却在冷风瑟瑟发抖。先生把他手里的东西,递给了士兵。士兵接过来,一看,是件棉褛。先生对着士兵说:“穿上吧,你就不会发抖了。”士兵想说声谢,却可能因为太惊讶,或者太激动了,竟然说不出话来。

先生转身,飘飘步了台阶。看他的背影,就好像一只轻盈的白鹤。

那白鹤走向殿门。那是两扇高大的门,朱红色的门面,上面布满了铜钉,一个个钉子足有碗样大,看上去就好像传说中青虬白螭的眼睛,让人觉得森然。而他郭璞,没有停下来看一看这门,也没有转身,再看一眼门外广阔的天空,而是一脚,踏入了深殿。

这位郭璞先生的父亲,叫郭瑗,曾经是建平(三国时的建平应该在今湖北宜昌东南和宜都交界处)太守。郭璞非常聪明,从小博学多才,长大后更是学贯古今。也就是说,他郭璞就是古代的神童。照理说,郭璞长大以后,应该像他的父辈一样,入仕做官,为国家效力,也为老郭家光宗耀祖。但他的兴趣不在官场,他喜欢研究古文,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等古籍作注(这是解析注释文字的活,做这活是因为晋朝之前的文章,普通的晋朝人也不看懂,就像我们看不懂许多古文,解析成白话文就好懂了)。他喜欢写诗,一生所著的诗文多达百卷以上,被称为是“游仙诗”的鼻祖(所谓“游仙诗”,是古人用诗歌体裁写的游记)。后人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这样评价他的诗作:宪章潘岳,文体相辉,彪柄可玩。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

宪章,效法的意思。潘岳,晋朝文学家,据称是“才名冠世”,也就是当时认为他的文章是最好的。这句话的大意是,郭璞的文章效法潘岳,文采体格交相辉映,变平淡为新奇,是晋代诗文中兴的第一人。这样的评价,那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郭璞是当时绝对的诗文高手。

可是呢,他郭璞还有一桩更大的特长,竟然是卜筮。什么叫卜筮?那是玄学,可以说是巫术,是用龟甲或蓍草占卜,预测将来所发生事情的吉凶。按照大圣人孔子的说话,卜筮的作用是“决嫌疑,定犹与”。也就是说,古人对犹疑不决的事情,往往通过卜筮来解决。现如今是崇尚科学的时代,对于用卜筮之类的手段预测未知,是不屑一提的,但古代对卜筮和卜筮业还是普遍认可的,甚至把卜筮列为礼乐文化的一部分。郭璞后来加入道家门下,专门学习卜筮之术,还向河东一位叫郭公的卜筮大师请教。学成之后,他成了晋国有名的方术士。

写诗,解析古文,卜筮,能做这三件事,并且都做成行内高手,一定是奇才。说奇才恐怕还不能达意,说鬼才可能更贴切一点。

千古一鬼才,东晋郭景纯。

而太宁二年的这一天,是晋国当朝大将军王敦专门请他上门来占卜。大将军想对什么事情卜个凶吉,不一般人肯定不得而知,比如站在将军殿的高阶之下,身上穿上了郭璞所赠的棉衣,不再发抖的这名士兵。

但是士兵很快看见,郭璞先生从殿门里出来了。只是,先生出来的情形,跟进去的时候不一样。进去,是他自己进门,出来,却是被人押着。

郭先生,他,他这是怎么了?

押他出来的人宣布,马上处死这个坏巫师,他想祸害大将军。并且,给执戟候令的士兵发话,让他们赶紧执行行刑命令。

而即将受死的郭璞先生,脸上竟然没有一丝惧怕的表情,只见他哈哈大笑,说:“出城外南冈头,那里有两棵柏树,树上有个喜鹊巢,就是我上路的地方,走吧。”

押他行刑的人,照他说的走,果然就在南冈上看到了两棵柏树,那树枝叶茂密,瞅了半天,还真看到树上有个喜鹊窝,窝前还站着喜鹊。既然命该绝在这里,那么就行刑吧。刽子手,拿着大刀上前。只见这人的身上,穿的正是郭璞先生送他的棉衣。

这人含着眼泪说:“恩人,对不住了!”

郭璞先生说:“是我的命注定要绝在今日,不怪你,听好了,下手要快,不要发抖。”

刽子手也就照先生吩咐的,一刀劈下,利索地。

后来才知道,大将军王敦暗中要起事谋反,要郭璞给他卜个凶吉。而这位王敦大将军,在历史上是怎么样的一位人物呢?简单地说,他是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昔日王谢堂前燕”中的王家,也就是著名琅琊王氏家族中的重要人物,是书圣王羲之的叔父。而他家最厉害的人物,还不是大将军王敦,是王敦的哥哥,王羲之的另一位叔父,东晋丞相王导。王导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立下过巨功,所以当时有“马王半天下”说法。也就是说他们王家,与东晋君主司马家,是权力相当,共享天下的。可以说,这王家的权势也算到达社会顶端了。可他王敦,还不安于大将军的权力,想要谋反,推翻司马政权,自己来做天子。

而郭璞,或许早就看清了王敦的反心,面对王敦的摊牌,他开始谆谆开导他,说起兵谋反必将造成朝野动荡,让臣民百姓不得安生,而你的势力与能力也摆在这里,是很难有作为的。还说,你要是决意而行,你的寿命就不到一年了,你要是及时收手,你还有绵长的阳寿。起谋逆之心的人,哪里肯听劝他回头的话,继续逼着郭璞给他占卜。结果郭璞把所占的卦象告诉他,主凶,你的事情不会顺利。王敦一听,当然恼怒极了,马上下令把郭璞给劈了。

王敦的谋反很快失败,他本人甚至是死无葬身之地,而郭璞作为忠烈之士,受到了朝廷的肯定和表彰,被追封为弘农郡太守。

不说郭璞死后的哀荣了,说说他的生前吧。他生前,与江南,与天目山,又曾经结下过怎么样的情缘。

郭璞也入朝任过职的,他出任的官职叫著作佐郎,也就是写书记史之类的文官。但是郭璞性格直率,不喜欢受到戒规的约束,而且喜欢喝酒,酒后行为更加放荡,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也说。这么个不受拘束的人,在官场上没干多久,便把官职俸禄给丢了。后来呢,宣城太守殷祐久闻郭璞的大名,很赏识他的才华,特意邀请他来共事,让他担任自己的参军,也就是军师参谋吧。郭璞果真就下了江南,来到了宣城。

宣城在哪里?在安徽,那里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也是一处风景优美,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这宣城,正好与浙江临安交界呢,敬亭山与天目山,可以说一脉相连,毗邻同在,日月同天。

晋朝时的天目山,热闹得很,算得上是儒、释、道这几大家共同神往的神祉圣祗,作为游仙的郭璞,他能不来吗?

那就为郭璞选择一个日子吧,最好是初春晴日,这日子里的天目山,漫山青绿,古木新芽,山花处处,鸟鸣空谷。好吧,就让他郭璞过来登临吧。看,他来了,被三五个人拥簇着,一起走来。只见,人人身穿大衫,脚踩谢公屐,飘飘摇摇地走来。过了山门,沿着苍苔翠微的石阶,一步步登向山高处。过了开山老殿,来到四面峰下,然后仰起脑袋,望向龙凤般飞腾的山梁,还有在云雾深处忽隐忽现的神峰,不由张开嘴巴,大声吟唱。从而,也便有了我们文首这篇,流传久远的《天目山谶》吧。

这是一首谶诗。所谓谶,是巫师方士所编造的,带有吉凶预示的隐语,有个成语就叫“一语成谶”,意思就是所预示的话应验了。关于这首郭璞写天目山的谶首,开头两句,“天目山垂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首先是写天目山的形状,山体高垂而下,就像母亲喂养孩子的乳器。山脉峻秀,山势逶迤,像飞舞的龙凤一样,一直到达海滨杭州城。“海门一点巽山小”,也有书上著的是“海门一点巽峰起”(元·李有《古杭杂记》),这巽山,指的是天目山到杭州(钱塘)最后的山峰,而钱塘江上的“海门”就在杭州城东的南面,是不是说,山势到达江边之后,海门看起来不过一个小点,巽山也显得很小。不过这整句话,或者是谶语,让人难有给出确切的解释。谶诗的诗意本来隐晦,也并不需要明确的解释吧,因为除了作者,或许任谁也猜不透其中真正的意思。“五百年间出帝王”,这句话就比较好理解了,也就是说在郭璞预言之后,大约五百年的时间里,天目麓将出现能经国纬地的奇人,有可能成为帝王。

当然,这谶诗是唯心者的作品,在现今一定不被推崇,也无法令人相信,但在生产力落后的农耕时代,唯心主义者应该占社会人口的多数,在朝野中的影响也远远大于唯物主义者,所以这样的诗在当时应该是很受欢迎的,以致千百年来一直被人记忆,传播深远。

再说郭璞已经脱离凡尘,归于仙境了,而他创作的诗文,还在人间流传。特别是这首《天目山谶》,更加被人惦记。

时光匆促,春来秋往,隋亡唐继,大唐盛世,转眼也过去了,一直到了唐末烽火乱世的年间。眼看,就到了郭璞说的五百年之后了。

这期间,天目山的所在地临安,果真出了两位了不起的人物,一位叫董昌,另一位叫钱镠。两个人在抗击黄巢起义的战斗中,因为战绩突出,受到了朝廷的嘉奖,董昌被封为杭州刺史,钱镠仅次于董昌。这两位,应该都暗暗记住了郭璞的诗,记住了其中的谶语,特别是“五百年间出帝王”这一句。所以,董昌就在杭州刺史的位置上按捺不住了,在两浙(唐时浙江分为浙东和浙西)交战中取胜之后,马上去了当时比杭州更加繁华锦绣的越州,然后不顾一切地自行立国称帝。所立的国名叫“大越罗平国”,自己就成了开国帝君。结果呢,受到了四面诸侯的讨伐。讨伐的队伍中,就有钱镠。钱镠虽然与董昌有同乡之情,还有同僚之谊,但受朝廷命讨灭逆贼,哪能讲什么情谊。要是讲了,那就是同党,一样会受到讨伐。很快,董昌被剿灭,结束了他的皇帝梦。而钱镠,再次立功,再次受到嘉奖,从而一步步上升,直到开创了吴越国,成为了吴越王。

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郭璞所预见的,五百年后天目山下的帝王人选,原来是他钱镠呀。

要是把吴越国王钱镠,与曾经称帝的董昌,这两位临安老乡比较一下,可以说他们带兵打仗的武功是相当的,都是名传天下,名振朝野的好汉,但在治国理政方面,钱镠比董昌可强多了。钱镠多的是睿智,少的是野心,他明白自身的实力与处境,并不追求逐鹿中原,一统华夏,而是向中原朝廷称臣,奉中原朝廷为正朔,从而实现“保境安民”的理想。钱镠和他的子孙,三代五世钱氏吴越王,都禀承英明果决的政策,致使吴越国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国力强盛,致使国都杭州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打造了一个美丽富强的吴越国。在后来宋室朝廷兴盛之后,钱镠的孙子钱弘俶更是为民去国,为国去家,从而书写了一则流芳千古的“纳土归宋”故事。

吴越国结束之后的千年,钱氏后裔,涌现了众多的杰出人物,他们继承了祖宗的大仁与大义,为国为民,世代谱写着忠烈与智慧并重的时代篇章,比如近代著名的“钱氏三杰”,大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

那么,“龙飞凤舞到钱塘”,应该是钱氏家族一大批忠心烈性的子弟,是天目山下,一辈辈的人才俊杰,是古往今来的人中龙凤,飞抵钱塘。只是许多人早已越过钱塘,飞遍了中国,飞遍了世界。不管飞得多高,飞得多远,他们永远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天目山人。

当然,更多的天目山人,像天目青松一样坚韧地扎根在家乡的土地上,劳作,建设,繁行,生生不息,与时俱进,与天目山乡同在,与天地日月同在。

注:该文编入《一卷诗书入天目》(张爱萍著,杭州出版社出版)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 张爱萍    编辑:黄晓强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临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临安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71-63715099。
临安发布微博
临安发布微信公众号
今日临安微信报
爱临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