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惊蛰。
少年时在农村,惊蛰这一天,我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给果树嫁接。老人们说,嫁接这项工作选择在惊蛰这个时间点最合适。要是早了,植物都还在休眠状态,嫁接的枝条会被冻死。这就如同谈恋爱两个人没感情,是撮合不起来的。要是迟了,春暖花开,树木抽枝长叶,“恨不相逢未嫁时”,嫁接的成活率也很低。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深深地记住了惊蛰这个节气,感觉它很特殊。
开年有春节,惊蛰被称为是二月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植物也是这样,春雷一震,植物苏醒,欣然接纳外物,所以嫁接也就容易成功。
打雷是这个节气最典型的特征。也许冬眠中的小动物们正睡得酣畅呢,气温上升一点也无妨,大不了由原来怕冷的蜷缩样子改为全身舒展地躺平而已。但雷声一响,就不一样了,那是当头棒喝,就像孩子听到了严父责令起床声,逼着你要一骨碌爬起来了。
惊蛰一声雷,也将诗人的激情唤醒了。
贾岛在《义雀行和朱评事》中写道:“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惊蛰了,鸟儿们都活跃起来了,两口子同心协力,辛辛苦苦地养育下一代,这场面也够感人的。
鸟儿们忙开了,人更不能闲着。同样是唐代诗人的韦应物作有《观田家》一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惊蛰是农事开始的起点,一年春作首,农业社会,也许只有到了惊蛰,人们才真正将一年的事情铺排开来!
雷是这个节气的标志,所以古诗中写雷的为多。宋人仇远在《惊蛰日雷》中说,“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打雷又刮风,看起来惊心动魄。宋人张元干作诗说,“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此诗尤其是后两句写得虽通俗,但却耐人寻味,大大小小的动物们都出来了,这个世界从此开始热闹了。
我大姐夫林忠清以前一直在外务工,但不废吟哦,可以算得上是位乡村诗人。去年这个时候,他作了《惊蛰感吟》一诗,“闻来此日有雷霆,草木萌芽待雨青。唤起人间栽万树,留将后辈作凉亭。”对了,惊蛰日种树也是一种习俗,此日栽树易成活,与前文说的嫁接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