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离年关越来越近了。杀年猪,做麻糖,买年货……村里的人都忙忙碌碌准备过年了。路上的人提着的、背着的都是好吃多,脸上洋溢着过年的喜悦。
老家村里的年夜饭跟别的村有些不一样,其他村里大抵是晚上吃,而我们却是既有中午吃的,也有傍晚吃的,我家的年夜饭就在中午。中午吃的却叫年夜饭,说来也挺神奇的。
小时候,自然不会去关心为什么中午吃年夜饭这回事,长大后,曾好奇地问过大人,可终究还是不太清楚。前段时间跟村里几个长辈细聊此事,总算弄明白它的来龙去脉。
程氏祖宗启旺公生育五子,五个儿子成家立业后各成一行,村里程姓人家自此便有了五行。为了生计,启旺公的五个儿子腊月廿四出门去余杭贩些咸盐、麻布之类的生活用品,往返余杭需要六天时间。村里有句民谣,“不慌不忙三日到余杭”,或许说的就是去余杭挑担头。五兄弟挑着担头从余杭返回速度有快有慢,老大、老二、老四、老五四个人大年三十中午前回到家里,下午还得把余杭挑回来的物品经杭徽古道到绩溪去换粮食,至于归来之时很难确定。因此,先到家的四个兄弟家就在中饭吃年夜饭。老三直到傍晚才到家,年夜饭就在晚上吃了。程姓人家延续了十四代,代代相传年的夜饭时间一直没变,三行晚上吃年夜饭,一行、二行、四行、五行都在中午吃年夜饭。这种习俗得以很好的传承,习俗的魅力由此可见。
大年三十,村里从上午十点就开始变得热闹,中午吃年夜饭的人家的炮仗早早就放开了,祭祀灶神爷、猪栏菩萨、祭祖……一个完整的祭祀流程,足足要有个把钟头。中午吃年夜饭的人家祭祖刚一结束,晚上吃年夜饭的人家炮仗又响了起来,这一天村里的鞭炮声、爆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煞是热闹。
年三十这天,妇女们因为要在家里忙着准备年夜饭,自然是不能出门的。记事起,小孩子必须做好最紧要的一件事,就是去亲戚家叫长辈吃年夜饭。赶上下雪天,刚吃过早饭就要动身走路去五里远的外婆家邀请长辈。请上外公和娘舅,就好回家等待年夜饭。
外公在路上有时候会故意搞点事,把簇新的钱丢在路上,装作捡到钱然后给我,这样过年的红纸包就到了小孩手中。红纸包到手时候是兴奋的,可过了年,红纸包却往往会“不翼而飞”。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红纸包确实真正用大红纸包起来的,数额不大,大多是几毛钱,与现在动辄几百上千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想拿红纸包的感觉却比现在的小孩强烈得多,几角压岁钱是小孩过年一大期盼。
老家的年夜饭分中午和傍晚的吃法甚是特别。在今日今时,每个人都很忙碌,过年的假日时间有限,但人与人的情分不能生了。亲戚朋友可以吃两个年夜饭,中午在我家吃年夜饭,晚上在你家吃年夜饭,来来往往之间感情更加亲了。现在,买了车子,想法更多了。在老家中午吃过年夜饭,开车去百里外的丈母娘家吃晚上的年夜饭,陪两边老人都能吃个年夜饭,长辈的想法很简单,一起过个年,也仅如此。
老家中午的年夜饭,时间虽然貌似别扭,但也具特色,过年的人间烟火味更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