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川村的生产自救

11日下午,岛石镇黄川村78岁的王文浩和老伴一铲一铲,往门外清理淤泥和石块,屋内一片狼藉。这是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的“杰作”。前一天下午的那场暴雨,让王文浩心有余悸。“我这把年纪了,从没看过那么大的雨,没有见过那么大的洪水,好像天上破了一个洞。”

村民王来顺则清楚地记得暴雨来临后的每个细节。他指着一旁的溪说:“昨天上午的雨下得还算正常,到下午三点左右,就不对劲了,雨水完全是从天上倒下来的,不到半小时,溪坑就满了。”见溪水溢出堤坝,漫入家中一楼,王来顺立刻带领家人撤到顶楼。

黄川大部分民居沿溪的两岸建造,屋前是溪,屋后是山。暴雨成了山洪,夹杂着泥沙奔涌入溪。不断加大的雨量将山体滑坡造成的口子越撕越大,终于酿成泥石流。山洪和泥石流夹击,冲击着几乎每一幢房屋,黄川成了“黄河”。

沿着溪坑,记者往上走,见一辆黑色东风客车抛锚在路旁的泥浆中。据村民介绍,这辆车是从上游村民家里冲下来的,大家都忙着清理家园,至今无人前来认领。再往前几十米,又一辆轿车卡在溪坑的护栏上,一半车身悬在溪流之上。

家家户户都在清理房屋和院子,有人往外抬桌子,有人整理贵重物品,有人累了就蹲在屋檐下打个盹。因为断水断电,村民早上大部分都吃干粮,得知晚上要通电,高兴得不得了。黄川村两委发放了部分物资,岛石镇驻村干部安抚村民,给村民吃下定心丸:党和政府一定全力共建家园。

困难是暂时的。为了让美丽家园重现,黄川人不等不靠,发扬“村自为战”的作风,迅速投入生产自救。风雨过后见晴天,越来越多的笑意写在黄川人的脸上。

被救出的百岁老人与沉睡小孩

“再晚几分钟就麻烦了。”11日上午,在受灾较重的龙岗镇仙人塘村,村支委周会英为网格员赵军平点赞。他奋不顾身,孤身进入危险境地,救出了村民姚水瑞6岁的孩子。

10日中午十二点,仙人塘的雨量暴增。在龙岗镇干部和村两委班子的劝说下,村民陆续撤离。那时姚水瑞的孩子还在楼上午睡。眼看山洪就要暴发,姚水瑞急得要哭。这时转移村民结束刚想稍作休息的赵军平得知情况,快马加鞭,跑到姚家,迅速找到睡梦中的孩子,抱到安全地带。没过多久,山洪从赵军平刚走过的地方轰然而至,沿溪多幢房屋瞬间冲垮。赵军平从死神手里抢回了孩子。

周会英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全村转移了400多人,都安置在大峡谷中心学校,这其中就有村中最年长的102岁长寿老人潘美香。因为镇村干部工作得力,行动不便的潘美香被及时转移。老人家的孙媳妇黄益敏,在一旁为干部点赞,“如果没有镇村干部的及时出手,我们都慌了手脚。”

由于我区历年暴雨中心的名单上从未有过仙人塘,村民们最早并没有做好转移撤退的准备。龙岗镇党委政府预计雨量仍在增大,第一时间派出干部队伍,挨家挨户劝说转移。对那些麻痹大意不肯转移的人,只好“强行架走”。

“多亏了这么做啊,”周会英说,要不后果不堪设想。被山洪冲毁的房屋,其中一户人家就因不肯撤离而身处险境。如今这些村民,都为干部们的果断行为竖起了大拇指。

11日上午,天空还飘着雨,为防止发生次生灾害,仙人塘村两委自制路障,在冲毁房屋外围拉起了警戒,负责人就是周会英。而在大峡谷中心学校内,数百名安置村民情绪稳定,等待重建家园。

18勇士勇闯灾区腹地

11日凌晨,岛石镇银坑村传出有人伤亡或失联的消息后,通讯中断,S209省道多处塌方。彼时临时指挥部设在龙岗镇政府,这里灯火通明,大院内外几十辆消防、武警车辆整装待发。楼层过道的地上,睡满了救援队伍。

可以想象,银坑那边的村民非常焦急。记者曾经多次去过该村采访,从银坑往外,只有一条道路,往里是一条狭长的山道,再过去就是安徽境内。那时候,银坑村已经处于“孤岛”状态。

这时,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民间救援队伍纷至沓来。北斗救援队最早出现在往年的暴雨中心天目山镇,接到昌北受灾报告后,一线队伍53人星夜赶到龙岗镇,并带去药箱、担架和绳子等专业设备。狼行和民安等救援队也火速抵达。加上消防、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以及镇指挥部,数百人的救援队伍集结待命。然而,在断路、断电、断水的情况下,加上天黑下雨,大型机械无法作业,救援队伍鞭长莫及。在应急管理局的统筹下,迅速从数百人中选出18人,带上海视电话等专业设备,往银坑方向进发。

记者一行从镇政府出发进入S209省道,最后在华光潭村塌方点受阻。没多久,18勇士赶到,徒步进入银坑,将外界的救援计划带进去,将里面受灾的新情况及时准确地传出来。银坑村民安心、放心,也就增强了战胜“利奇马”的决心。

11日下午,越来越多的救援队伍进入银坑。然而由于通讯不畅,记者在岛石打听不到18勇士的消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仍然和其他救援人员一道,奋战在银坑村救援的第一现场。

岛石镇银坑村清理石头。

发布时间:08-12 10:02
 
点击这里,了解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