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利用考生及家长对志愿填报、院校就读等方面的急切心理,不少诈骗分子又趁机开始“作妖”。骗子的骗术有哪些,又该如何科学应对呢?
记者从公安部网安局网站了解到,高考后,主要有四种诈骗形式需要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一是虚假查分网址和通知书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诱导考生一步步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非法获取这些公民个人信息后,不法分子随即就进行转手贩卖,用于各种电信网络诈骗。
二是“走后门”骗局。不法分子自称是高校或招生办某领导的熟人、亲戚、朋友,谎称有“内部指标”“机动指标”“高校自主招生指标”“点招”等“内部”名额,可以帮忙“低分高录”、特长生加分等操作,让“二本”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重点院校,让专科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本科院校,或者从普通专业调到热门专业等。
三是“李鬼”院校招生。不法分子利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大众化、多元化发展形势,把普通高等学校与现在其他高等教育形势混淆,欺骗不明真相的学生家长掏钱上学。他们声称只要肯花钱就可以上大学甚至上名牌院校,可学生办理入学手续后才发现,这些学校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而是自考试点班、成教预备班或网络学院等。
四是“黑客”盗取。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考生和家长“投机取巧”的心理,散播“黑客操作”的诈骗信息,声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在后台改分,以此骗取事主转账。广大考生需要防备身边的真“黑客”,各种跟高考相关的账号,一定要及时修改密码,千万不要设置弱口令、不要委托他人进行账号登录查询、不要透露自己的密码,以防有人篡改你的志愿,影响一生。
碰上这些情况,该如何科学防范呢?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浙江农林大学招生办主管曹磊老师。曹老师介绍,要防止“踩坑”、科学填报高考志愿,关键是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充分了解报考资讯。考生可以关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各省教育考试招生机构、各高校招生门户网站或官微信息,如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出版的招生计划丛书、志愿填报指南或门户网站发布的信息,这些都是权威招生信息和高校严格审核后的信息。曹老师提醒,在信息获取过程中,考生要重点关注两大类信息。一是获取关键信息,包括填报志愿相关信息和高校相关信息。二是关注特殊信息,比如提前录取中的特殊政策。“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提前录取包括三位一体、定向农技人员(事业编)、定向林技人员(事业编)、定向粮油储检人员(国企编)、浙江省地方专项等多个招生项目,其中有的可以免交学费、有的就业包分配,而且高考成绩在新一段线上考生就可填报。”曹老师说。
第二点是科学选择大学专业。选择高校要做到“三看”。一看高校实力,分数允许的情况下,考生要争取进入双一流、省重点或博士点多的大学。二看办学特色,特色意味着优势和实力,多学科意味着学科专业覆盖面广。三看区域位置,考生在满足学校层次和专业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兼顾区域位置。挑选专业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选学校与选专业的关系,二是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关系,三是自己喜欢专业与他人建议专业的关系。曹老师建议,考生应辩证分析“三个关系”,突出侧重点,选择专业时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综合分析。
第三点是娴熟掌握报考技巧。以浙江为例,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为考生填报志愿唯一官方网站,考生及家长要提早熟悉网站报名操作办法,以免填报失误。填报志愿时,考生应充分了解掌握2021年浙江省高考改革政策,特别是三段变二段填报志愿。一是利用相关填报志愿工具书,锁定目标学校。考生要合理利用近3年的各高校投档信息,通过名次号和分数分布,锁定填报的志愿学校和专业。二是熟读招生章程,了解特殊要求。锁定填报的志愿学校和专业后,考生要熟读该校招生章程和专业介绍,详细了解投档录取的具体规则、体检要求、专业单科成绩限制等各种有效信息。三是保持合理梯度,填满80个志愿。
曹老师特别建议,在有条件了解到各个高校招生办联系方式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电话等形式向该校详细了解以上值得注意的内容,做到在填报志愿时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