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气候融资困局 中国以“绝无仅有”行动获赞

核心阅读

推动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目的就是引导和促进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的领域,这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力抓手,同时也是创新性很强的工作。

□ 环保在行动

□ 本报记者 张维

“我们将开启一段新的旅程,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乘客。”

在世界正输掉将气温保持在2015年设定的目标以下的斗争的关键时刻,联合国气候公约(UNFCCC)新任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在位于埃及的沙姆沙伊赫传递出如此热情与积极的信号。

全球的目光被正在这里举行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COP27)所吸引,自当地时间11月6日拉开帷幕的这一会议,将持续至11月18日,来自190多个国家、区域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及各界人士约4万人参会。

“金钱可能是COP27气候谈判的核心压力。”有舆论在会前已作出如是判断。发达国家如何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融资支持,被认为是此次大会的优先事项之一。

毫无疑问,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离不开资金支持。气候融资近年来一直是国际上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里的热点话题。在中国也是如此。“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落实双碳目标,离不开大量、有效的资金支持。我们推动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目的就是引导和促进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的领域,这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力抓手,同时也是创新性很强的工作。”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说。

地球“发烧”敲响警钟

发达国家未兑现承诺

“气候变化和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还有人在问这样的问题,那么,他显然对于地球和人类未来的命运缺乏认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数据显示,相对工业革命前的气候状态,当前全球平均已升温1.1℃,并保持加速上升的趋势。如果地球“发烧”不退,人类将不得不面临更多更强的陆地区域热浪和极端降水,更多的全球尺度高温-干旱复合事件、部分地区火险天气或复合型洪涝事件;气候区向两极移动;冰盖崩塌、大洋环流突变、复合极端事件等影响超大的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明显上升。

今年以来全球多地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足以证明,地球“发烧”警钟敲响,拯救这块目前为止人类的最后栖息地,是当下唯一出路。

有人说,此时此刻就是逆转地球和人类命运的最后窗口,这让今年COP27的召开格外引人注目。气候资金作为其核心问题,早已不是悬念。在COP27召开前夕,联合国就表示,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每年可能需要花费3400亿美元的资金来应对气候变化,而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还远远落后,并越来越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的影响。

在《巴黎协定》中,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帮助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但到目前为止,这部分资金只兑现了一小部分。

“这不仅对发展中国家开展气候行动造成了严重影响和阻碍,还严重损害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李高说,我们敦促发达国家尽快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承诺,而不是仅仅在COP27期间提交一份给迟迟没有兑现资金承诺找原因找借口的报告。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自主贡献都提出了对发达国家资金支持的要求,发达国家应当根据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以1000亿美元为起点制定更富雄心的2021-2025年气候资金路线图以及2025年后发达国家新的集体量化资金目标,以增进南北互信和行动合力。

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中祥说,中国深深理解发展中国家被要求为全球努力作出贡献但得不到相应支持的困扰和担忧,一直积极在全球治理框架内帮助发展中国家争取发达国家气候融资和技术支持,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发展空间。

搭建多部门合作平台

启动气候投融资试点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中,联合国是一个牵头方或利益协调体,而应对气候变化,是作为个体的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共同使命。中国即以实际行动彰显了这样的担当,除了帮助发展中国家争取发达国家气候融资支持外,也在国内力行气候融资行动。

据李高介绍,最近几年,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逐步形成了以顶层设计、试点示范、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中央和地方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2019年8月,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成立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为气候投融资领域的信息交流、政策标准研究、产融对接和国际合作搭建了平台。

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对这项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

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牵头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这项工作的目标是推动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气候投融资先进经验和优秀实践。

今年8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合公布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确定了第一批23个地方入选气候投融资试点。包括12个市、4个区、7个国家级新区,其中有北京市密云区、通州区,河北省保定市,山西省太原市、长治市,上海市浦东新区,广东省广州市南沙新区、深圳市福田区等。

“这样的行动在全世界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一定能够为全球带来特别多的收益。通过良好的政策设计规范发展,这种做法是很好的,应该给中国政府这方面点赞。”亚洲开发银行原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吕学都对此评价道。

吕学都认为,顶层设计特别重要,因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是需要政府推动的,这些事情本身比较难,“需要去投特别先进的技术,按照企业的角度去看,投资回报率是比较低的,风险可能很大,所以并不会很愿意投,需要政府用政策规范、引导、指导、约束和要求”。

深化气候投融资工作

加大与金融机构合作

气候融资投融资试点已初见成效。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据通州区金融办副主任孙国卓介绍,今年1月至7月,全区金融业税收占全区比重达13.2%,其中绿色金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绿色金融功能主要承载区和先行示范区,城市副中心绿色信贷余额突破240亿元,绿交所累计实现各类环境权益交易量超9300万吨,副中心“绿色金融”发展已在北京市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通州区(城市副中心)气候投融资试点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也有望尽快出台,最近已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深化气候投融资的工作还将继续。李高透露,围绕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如下工作。

引导试点地方搭建“政银企”信息对接平台。指导试点地方积极挖掘和培育气候项目,推动地方建立本区域的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建立并规范项目的入库标准,确保入库项目的质量,打造气候项目和资金有效对接平台。

指导地方加强相关项目的碳核算和信息披露。指导地方对相关投资项目碳减排的效果开展核算,同时不断提高数据质量,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披露气候相关信息,加强碳排放信息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

鼓励试点地方加快培育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同时加大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引导,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评价,鼓励金融机构推出基于碳减排量的创新投融资工具和服务模式,发挥社会和市场力量。

支持试点地方强化企业和金融机构能力建设。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为试点地方提供技术支撑和指导。以制订气候投融资相关标准为抓手,将气候投融资项目的发展路径、技术指标、产业特点、商业模式、风险防范、排放测算等因素纳入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战略决策与投融资活动。

鼓励试点地方积极开拓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投资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对接,引导更多的国际资金投入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项目上来。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临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临安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71-6371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