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笋的华丽转身

临安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竹林面积约100万亩,其中以雷竹为主的菜竹就超过45万亩,竹笋产业一直是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可是在10多年前,雷竹林出现退化和失管……

天目山麓、太湖水系源头的太湖源镇,农民收入60%来源于竹笋,这里的雷笋也曾经出现类似现象,部分竹林出现退化和失管现象,农民经济收入下降,到如今16个村水果笋专业合作社,逐步推广应用“天目水果笋”栽培技术,将退化竹林改造成优质高效的水果笋基地,带领农民共同富裕。

这些改变,离不开一个人。

他就是天目水果笋基地负责人林汉良。今年67岁的他,和10年前一样,依然奔波在镇村之间,坚持初心:科技助农,造福一方百姓。

“我所做的研究,都是因为农民需要。”这一研究就是16年,回望过去的日子,林汉良坦言:“与雷竹的缘分妙不可言。”

竹笋更新换代

16年前,林汉良来到临安东天目山调研,一次朋友的邀请,让他了解到太湖源镇面临的土壤困境——由于此前农民们的施肥管理不科学,导致竹林土壤酸化、退化非常严重,雷笋的产量和质量每况愈下,曾经每亩竹林30000多元的收益,直降到不足3000元,这让靠山吃山的农民彷徨无措。

“能不能用科技造福一方农民,重新打响这张‘临安金名片’,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呢?”林汉良在做了一番思想斗争后,决定辞去老家的工作,转身投入到临安雷笋培育的研究中。

陌生的环境,并没有阻碍他探索的步伐。他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白天做试验,晚上走访农户,三年里,他不断地试验研究土样,寻找问题的根源。

“我想将自己掌握的土壤改良技术,应用到竹林的改造上,改良土壤环境,使竹林能够重回优质高产。”终于在第三年,林汉良研发的配方肥料,逐渐改变了竹林退化的局面,也让农民知道了科学施肥的重要性。

经过几年科学施肥的推广,太湖源的雷竹笋效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社的农户们因此尝到了林业科技的甜头。“村民自愿参加,村里的大户参加,与合作社、公司结合,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最主要的是老百姓种出好笋来,从中得到实惠。”林汉良说。

2017年,林汉良继续以土壤修复为基础,不断地调整配方,研究创新,成功研发出一款产量更高、口感更好的“水果笋”,它清脆、甘甜、不涩口,剥开外壳就能生吃,一经推出,就备受市场青睐。

2018年,《临安竹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一产抓升级、二产促转型、三产强业态,推动临安几十万亩竹林提质增产。

2021年,太湖源镇一年就投入农业资金5300万元,其中3000万用于竹笋产业链建设,在16个村都成立水果笋合作社,力求打造成水果笋基地,把水果笋做大做强,实现水果笋产业化。

销售走向多元

解决了种的问题,一些农户在销售上又犯了难。

“今年4月,受长三角疫情影响,最便宜的竹笋五毛钱一斤,为解决高品质竹笋贱卖问题,我们成立专家工作站,开始研究如何通过功能笋研发与深加工,提高它的附加值,让农民增产增收。”林汉良说。

此外,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太湖源镇开办了3期“土网红培训班”,为村里培养了100多名“土网红”。“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在自己家门口给父老乡亲们直播带货,实现经济新增长。”

近年来,在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等部门和太湖源镇的主导下,太湖源笋产品的销售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集市、传统批发市场的慢速人力销售正在向线上高效销售转型。盒马鲜生、叮咚买菜,“土网红”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模式如破土新竹,快速生长,如今线上销售占比超过50%,线上线下多元化销售快速助推了太湖源笋产品的畅销。

产品有销路,质量更要把好关。在区供销总社、农合联牵头下,整合全镇16个水果笋专业合作社资源,构建了天目水果笋专科医院服务体系。体系的建立让笋农找到服务组织,实现了产业组织体系化、服务本地化、指导专业化、管理数字化,保障了水果笋品质。

合作社还引入“浙农码”农产品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便知基地的农事信息、产品信息、品质追溯、智能监测等信息,实现品牌和展示信息的可控化管理。

生态创新模式

如今,林汉良培育的“天目水果笋”又多了一个身份证——碳标签。

“你注意看上面的编号,是001号哦。”林汉良自豪地说。

据了解,“天目水果笋”碳标签,是我国首张农产品领域的碳标签,这也是国内首个“全国碳汇林业试验区”——杭州临安区践行低碳生产生活的新探索。

碳标签上的信息显示:每公斤“天目水果笋”可固碳45.53克,这也证明种植“天目水果笋”就是为碳中和作贡献。

“天目水果笋”的生产全流程都特别注重低碳环保,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从源头减少了碳排放;在加工环节,工人们则会去掉笋根和一些笋壳,让笋产品的体积小一点,精简包装。此外,笋根与笋壳还可以循环利用,做生物堆肥。

去年,临安推出天目“临碳”数智大脑,形成了包括“一个智慧大脑”“一个交易商城”“一个智慧大屏”“一套制度标准”的天目“碳中和”智慧管理平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临安因地制宜,将改良研发一批又一批如‘天目水果笋’绿色且有价值的生态产品,走出一条具有可复制、可推广、务实管用的碳中和‘临安模式’。”林汉良说。

十年里,林汉良见证了太湖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建成,“天目笋干”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天目水果笋”的异军突起……而他继续着“水果笋”的推广,和全区菜农一起努力使它焕发勃勃生机。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临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临安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71-6371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