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绷紧农业防灾减灾这根弦

时刻绷紧农业防灾减灾这根弦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增多,对我国农业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要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动态评估和精细区划,趋利避害,发展气候适应型农业类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既要在因地制宜基础上加大投入,也要在顺应自然基础上科技抗灾。

当前正值农业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气象灾害频发期。7月以来,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降水偏少。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信息,紧急下发通知要求把防范高温干旱保秋粮丰收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派出工作组赴重点地区指导。这启示我们,要把农业防灾减灾这根弦绷得紧而又紧,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保障体系。

从历史维度看,气象灾害是造成农业减产的重要因素。我国常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6亿亩。改革开放以来,有12个年份出现粮食减产,其中7次主要由旱涝灾害引起。随着耕地数量刚性下降,播种面积增加难度越来越大,单产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气象灾害来得快、影响大,如果没有充分准备,一旦发生流域性的洪灾、大范围的干旱,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必须树立防灾就是增产的理念,把防灾减损、抗灾增产摆在更重要位置。

从设施条件看,农业防灾减灾短板还比较突出。近年来,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相对而言,病虫害防控比较成熟,自然灾害应对则存在明显短板。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54%,不少地方还是靠天吃饭。一些地方专业化防灾减灾力量不足,导致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应急抢险的农机队伍和救灾种子难以快速调度。近些年,全国没有发生大范围的严重干旱,很多地方放松了警惕,一些抗旱机井被废弃,有的坑塘库坝年久失修。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增多,对我国农业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短板更凸显,以应对洪涝为例,南方农田设施重灌溉轻排水,北方排涝设施差距则更大。2018年山东寿光遭遇洪灾,不少蔬菜大棚受损严重,2019年东北地区秋收前发生强降雨影响作物品质;2020年湖南、江西严重洪涝致早稻单产减少;2021年北方5省遭遇罕见秋汛致1.1亿亩冬小麦晚播。农业防灾减灾,并不能消除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本身,但可以提高应对的韧性和适应性,今后应从三方面发力,努力做到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

在研判趋势基础上超前谋划。近10年,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在改变,雨带出现明显的北扩。今年印发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植被带分布北移”,强调“农业种植方式和作物布局改变,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加剧”。近年,我国种植业生产布局呈北移趋势,不仅粮食主产区布局北移,新疆冬小麦、陕西苹果等均出现北移。因此,要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动态评估和精细区划,趋利避害,发展气候适应型农业类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

在因地制宜基础上加大投入。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种植制度复杂。农业防灾减灾必须因地制宜,强化服务、设施和保险三方面投入。一是预警,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把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精细化气象监测预警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二是建设,对大田作物尤其是粮食来说,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对经济作物尤其是蔬菜来说,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三是保险,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对经济作物推广天气指数保险,对粮食作物探索农业巨灾保险机制。

在顺应自然基础上科技抗灾。以往的做法一般是,灾情露头后,落实关键抗灾技术,尽量减少受灾;受灾后,改种补种短生育期作物,尽快恢复生产。今后,这些措施还要继续采用,但也要重视引领性科技的作用。比如,强化创新,实现农业适应气候变化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在农业主产区建立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示范基地。比如,发展气候适应型作物、林果应变栽植技术体系,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抗旱保墒等适应技术。(乔金亮)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临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临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临安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71-63715099。